张大春:「妻离子散」,最美的一天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张大春:「妻离子散」,最美的一天


1980年代,台北召开过一个会议,许多海外学人应邀前来,住在当时名为「三普」的大饭店。当时台湾作家张大春作为报社代表接待几位学人,其中有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
两人在「三普」大厅会面,寒暄一阵之后,余英时很自然地招呼一旁的服务员:「请问,你们的茅房在哪里?」当时服务员一脸茫然的表情让张大春至今记忆犹新。记忆中同样分明的是,余英时先生说「茅房」二字的时候,「顺口而出,无比自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语言和用字习惯,这些语言和用字经验也构筑着每代人鲜活的生命经验。「茅房」一词1940年代跟随余英时从大陆至香港,再到美国,1980年代到台北的时候,让当时流行说「WC」的台湾年轻人仿佛听到了外国语言。
「当一代人说起一代人自己熟悉的语言,上一代人的寂寥与茫昧便真是个滋味、也不是滋味了。」写作《见字如来》的初衷,张大春希望的是,读字,解字,也打捞附着在字与词之上,与之相关的人生记忆。1月13日,《见字如来》在北京举行首发仪式,与张大春一同出现的,还有久未露面的作家莫言。
文坛总有些奇妙的缘分,大众印象中特别爱说话的台湾作家张大春和把「少说话」当成信条的山东作家莫言,已经维持了30余年的友谊。两个人在各自的战场经历各自的热闹,时光匆匆流逝,如今他们早就过了当年余英时跟服务员找茅房的年龄。
读者和媒体热烈地发问,大家依然关心莫言的诺贝尔奖,关心张大春同周华健的合作。但特别爱说话的张大春和不怎么爱说话的莫言这两年似乎有了殊途同归的志趣,莫言迷上了格律,张大春痴迷写字,分隔两岸的文化人在微信里叮叮咚咚,讨论的都是和现下的时代没什么关系的事。
新年之前,张大春接受了《人物》杂志的采访,同样聊到了字,聊到了同莫言的友谊,聊到生命从热闹转向清寂时,自己的自得其乐和一方天地内独有的自由。
采访︱卢美慧
编辑︱金焰
插画︱张曦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