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源还是书画同体(3)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清人王翚在回答别人问“何为士夫画”时,说“只一写字尽之”。诸如此类,皆是强调“写”的作用。这也是一直以来,作画也叫写画的缘故。在这一点上,清人吴昌硕可以说是近世以来对以“写”为法作画的最突出的诠释者。吴昌硕是一位全能型的艺术家,在诗、书、画、印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诣,乃融汇传统艺术文化思想于一体,被誉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也正是书与画之用笔关系的高度共通性,导致了后世得出“书画同源”的错误结论,而这种误解说到底是对词语的误用,而不是认识上的不足或缺失。
回到“书画同体”的问题上来。张彦远认为书画用笔同法,并指出张僧繇学笔于卫夫人,吴道子学笔于张旭,皆是明证。北宋理论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论用笔得失》云:“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故爱宾称唯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无适一篇之文,一物之像,而能一笔可就也。”然这里的“一笔”已不仅仅是“笔法”那么简单,而是艺术家的情、思、意在用“笔”中的表现,所谓笔断而意不断是也。“一笔”俨然已经被抬到哲学的高度进行阐释,不仅是中国诗性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书画作为艺术之功能的共同诉求。对此,清代画家石涛有精辟见解——《画语录·兼字章第十七》云:“字与画者,其具两端,其功一体。”“两端”乃是强调书与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但作为“从于心”的艺术,就其笔墨意志和“功业”的指向来看,它们又是“一体”的。
这种辩证关系需要理性看待,它同时亦可以看做是800年后,后世书画家对张彦远“书画同体”说的代表性的呼应。
进一步说,不管是张彦远“工画者多善书”的观点,还是清人周星莲所谓“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的论断,只能说明书与画在技法(用笔)方面的互通,尤其是书法的运笔方式,可以嫁接到绘画中某些特定的领域,比如文人画所热衷的竹石枯木题材,但依然远远不足以证明书与画是同源的。正如苏轼名言“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所表达的,不过是指诗与画在审美心理上的某种一致性,但能以此来说明诗与画是同源的吗?当然,书与画的这种“一致性”更具高度,更为明显,更为突出。
综合起来分析,“书画同体”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造形缘起上的一致性;二是工具材料使用上的相同性;三是“骨法用笔”上的共通性;四是“功能”指向上的近似性。如此,“书画同体”便毋庸置疑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