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地区,历史上宗教文化的交融之地(2)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清朝认为“建一庙胜养十万兵”,对藏传佛教僧侣从政治上优待,经济上赏赐,思想上拉拢,情感上接近。于是,阴山地区寺庙林立。据《内蒙古喇嘛教史》的统计,在清朝中期,内蒙古地区就有寺庙1800余座。鄂尔多斯的很多村落以召庙命名,如展旦召、塔尔召、改改召等。呼和浩特甚至被称作“召城”,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之说。
林立的寺庙传递着藏传佛教文化。阴山地区的召庙牌匾多用蒙古、汉、满、藏4种文字书写,无言地诉说着该地多民族宗教信仰共存交融的历史。
清时,走西口的移民大规模进入阴山地区。《绥远通志稿》记载:“凡经属近诸旗地,已蔚为农牧并管、蒙汉共居之乡。”蒙汉杂居缩短了双方的空间和心理距离,使双方了解加深,互动频繁。移民是传播文化的载体,随着移民的涌入,汉传佛教及汉族民间信仰亦纷至沓来。吕祖庙、观音庙在阴山地区香火日盛,龙王、土地、财神、关帝等信仰也来到阴山地区,逐渐成为人们共同崇奉的对象。
蒙汉宗教信仰渐走渐近,民间甚至互拜对方的神祇。杭锦旗的汉人筑起保德敖包,清水河县的汉族与蒙古民众一道祭祀敖包。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蒙古人的祭火日,也是道教中的祭灶日,鄂尔多斯农区的一些蒙古人就改祭火为祭灶。当地蒙古族还修建龙王庙、关帝庙。土默特旗城南有关帝庙,住持亦为蒙古人,说明当地崇奉关帝已成风气。土默特还建有官方关帝庙,由官员准备祭品,每年举行3次官祭。阴山土默特地区的蒙古人也像山西、陕西的人们一样酬神演剧,举行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其中,春季唱戏在奶奶庙、关帝庙或者龙王庙举行,唱的是平安戏;秋季酬神戏在龙王庙举行,唱的是谢茬戏。
共同的信仰文化构筑民族融合的心理基础。跳查玛本为藏传佛教信众的宗教活动,但在阴山地区,变成蒙汉同欢的盛会。《绥远通志稿》记载,阴山郡王旗“每年于十月初八日,在与东胜县交界处之桃黎庙,举行庙祭,汉人演剧,喇嘛跳神,娱乐而外,并为皮、毛、盐、碱、布、茶、牲畜之市集”。由宗教共融及于经济通商,推动民族联系的加强。清代民俗宗教信仰呈多元发展趋势,土默特地区已形成蒙汉相互融合的新特点。
阴山地区宗教建筑文化的交融
不同的文化汇聚于阴山地区,使这一地区的宗教建筑也彰显出多种文化交织的特征。这里既有佛道不分的吕祖庙,又有风格鲜明的清真寺,还有融蒙藏汉文化于一体的藏传佛教寺庙。
位于包头市的吕祖庙山门两旁砖刻对联:“三空妙谛惟求养性修直,一片婆心但愿普渡众生。”山门背面砖刻对联则为:“仙莱客闲佩青蛇蓬瀛一带横秋色,儒世师笑骑黄鹤岳阳几度醉春风”。庙内既供奉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等,也供奉吕洞宾及各路神仙,同时还悬挂招财进宝、魁星高照等牌匾,佛道之风扑面而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