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戏剧节:当乌托邦能被反复抵达(2)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乌镇戏剧节七年了。这个时间长度在中文语境里常常与一种尴尬的情绪相联系,指向一个关于平淡的问题。
2013年第一届乌镇戏剧节创办时,国内戏剧市场还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选择,也几乎没有能这样凭空出现的戏剧盛事。以早期引进国外高质量剧目的“戏剧奥林匹克”、“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南锣鼓巷戏剧节”和“上海静安戏剧谷”为例,当时戏剧节的呈现多是靠本地的戏剧资源,在北京上海这样剧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地方,临时攒出的一个“展演现场”。
受限于成本和规模,这样的小型戏剧节通常只能在“圈内”发酵,而且由于多数戏剧观众都比较年轻,多数情况下剧场内高档次的票座销售都不太理想。南锣鼓巷戏剧节发起人王翔就曾向《北京商报》表示,每次戏剧节的筹办都是“强撑”,多是靠政府的资金扶持,因此要靠票房补贴来升级戏剧节其实非常困难。
所以乌镇戏剧节的出现就显得犹为振奋人心,何况这还能创造一个关于限时狂欢的异时空,乌托邦的形象已经是呼之欲出。
而当乌托邦能被抵达,而且能被反复抵达时,它的神秘难免会被时间祛魅。

乌镇戏剧节:当乌托邦能被反复抵达


孟京辉版《茶馆》
实际上,在去年的乌镇戏剧节之后,就已经有不少戏剧行业的从业者和媒体认为乌镇戏剧节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要在“大众化”和“专业化”之间做出它的选择。去年乌镇戏剧节的国内特邀剧目普遍更“先锋”一些,孟京辉导演版《茶馆》在前,之后有孙晓星以二次元文化元素诠释的《樱桃园》和李建军启用素人演员阐释“表演梦”的《大众力学》。这些剧目都因为偏离了传统“讲故事”的呈现方式而受到了争议,很多观众不满作品的呈现方式,甚至出现了一些要求退票的情形。
这样的争议建立在乌镇戏剧节天然的商业语境之中:带着“旅游”的心理预期走进戏剧节现场的观众们,并不能接受自己花费好几百元去看的,是一场“看不懂”的实验作品。此外,不只限于北京和上海,像西安、成都和厦门这样的城市近几年的戏剧演出也变得丰富了起来,当观众评判戏剧好坏的参照系逐渐充实后,也更容易通过比较按照心中理想的戏剧面貌得出某种结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