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华|张爱玲《小团圆》与晚期风格(8)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小团圆》中这类比喻非常多,皆气象辽阔,韵味深长,展示了新的美学创获。如第一章开头:“过三十岁生日那天,夜里在床上看见洋台上的月光水泥阑干像倒塌了的石碑横卧在那里,浴在晚唐的蓝色的月光中。一千多年前的月色,但是在她三十年已经太多了,墓碑一样沉重的压在心上。”对于《金锁记》开头的月色描写我们耳熟能详,所谓“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对七巧的悲叹是美丽的,而九莉眼中的月色较少抒情意味,堆砌着“石碑”“墓碑”的意象,显得异常沉重,预示着作者的晚期风格的转变。相似的比喻如:“她从来不自找伤感,实生活里有得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光就这么想了想,就像站在个古建筑物门口往里张了张,在月光与黑影中断瓦颓垣千门万户,一瞥间已经知道都在那里。”(78页)那种废墟之中光影绰绰的景观,深邃悠绵,标志着作者的晚期风格特征。
另如:“她有种茫茫无依的感觉,像在黄昏时分出海,路不熟,又远。”(257页)“车声隆隆,在那长方形的缺口里景色迅速变换,像个山水画折子豁辣豁辣扯开来。”(266页)这些句子美不胜收,为记忆中的感觉打开另一片时空,常与路程有关。另如九莉穿着奇装异服走在街上:“像把一幅名画穿在身上,森森然快乐非凡,不大管别人的反应。”(159页)宛然一种唯美作派的自信。或把楚娣与绪哥哥的闲谈譬作“轻言悄语,像走长道的人刚上路”(106页)。奇思妙想令人莞尔。甚至九莉为母亲画像:“眼睛像地平线上的太阳,射出的光芒是睫毛。”(89页)这一对母亲的美的礼赞,似可看作张爱玲写作《小团圆》之旅的隐喻:她以不竭的创造活力走向新的“地平线”,天地为小,境界益宽,以色调澄明、情思深沉的语言建构了她的晚期风格。
第五章中当九莉与之雍的恋情渐入佳境的当口插入她在纽约打胎的大段叙事,显得极其突兀。用蒙太奇手法将两次婚姻并置在一起,显出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张爱玲这么写当然别有用意。若把《小团圆》与《雷峰塔》《易经》相比照可见不少戏剧性处理,如九莉给母亲还债的情节从《易经》改写而被安排在最后,成为戏剧性高潮。小说里有不少情节对比,属“重复与变调”的修辞手法。九莉的父亲在天津的时候讨了妓女爱老三做姨太太,她给九莉做时髦新衣服,后来父亲再婚,后母从娘家带来许多旧衣服给她穿,“在她那号称贵族化的教会女校实在触目”(115页)。这一对比显出后母的薄情,也暗指父亲的财力枯竭。第三章里楚娣给绪哥哥递“手巾把子”与坐阳台的情节(106页),第五章里九莉对之雍也依法炮制(185页)。又如第四章里韩妈在回乡前向九莉辞别,问她要一只“小铅皮箱”(147页),十一章里蕊秋出国时问楚娣要一只“小洋铁筒”(294页),这类描写相映成趣,值得吟味。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