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良家子从军,到宋代好男不当兵,为何兵源质量越来越差?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从汉代良家子从军,到宋代好男不当兵,为何兵源质量越来越差?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披澜读史
字数:4783,阅读时间:约9分钟编者按:民间有句俗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这代表了我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一种固有观念,当兵成了人们心中一种并不光彩的“贱业”。“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按理说,士兵的优劣与否事关战争胜负,为什么偏偏是这些关乎战争成败的重要人员,却长期以来不受人们重视呢?
事实上,对春秋历史有所了解的网友一定记得,商、周两代,当兵非但不是一种贱业,反而是一种只有贵族才有的权利。那么,原本从军这种只有贵族才能从事的营生,是如何变成了一种让人避之不及的贱业的呢?这其实与我国古代军人地位的逐渐下降有关。虽然网上普遍认为,军人地位下降与宋代重文抑武的政策有关,但实际上,自春秋时期开始观察,军人地位的升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春秋初期,各国延续西周时期国人服役的传统,以井田制、军赋制为基础,供养部队。虽然详细的军队建制无从稽考,但从《左传》《国语》之类的史籍中,人们得以一窥春秋兵制的一角,以齐桓公时期为例,管仲将“国人”——京畿及京畿附近的居民分为十五个“士乡”,从当时的行政区划来看,一乡为十连,一连为四里,一里为十轨,一轨为五家,换算下来一乡即两千家。《国语》中又曾提及,管仲在齐国征兵标准为每五轨出五人,也就是说,处于霸主地位的齐国在当时的兵力也不过是十五乡三万人。有人说,春秋时期只有贵族可以当兵,这句话虽然不能说错,但至少有失偏颇,虽然齐国这三万人的成分相当纯粹,均为世袭的“士”,但《国语·齐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一篇中,同样提到:“故农之子恒为农。野处而不,其秀民之能为士者,必足赖也。有司见而不以告,其罪五”。可见,至少到了齐桓公时代,管仲已经开始选拔农户之中的优秀人才参军为士了。在以车战为主的春秋时期,参军仍然是一种贵族才能从事的荣誉活动,至于平民,则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才能成为士兵。

从汉代良家子从军,到宋代好男不当兵,为何兵源质量越来越差?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