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贺有德:谁言蜀道难?“诗蜀”有奇观——读文史随笔集《诗蜀》(3)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每一篇对每一位入蜀诗人的人生际遇、蜀地行踪、诗歌创作全方位“扫描”,仍然大量引用或者化用甚至自作诗,蔚为大观——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写王勃在蜀地3年,从“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到“他乡遇故知,唱和抒情怀”再到“才子居天府,愿展当仁笔”直到“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记述行踪,“心灵解码”,引用的诗文前后达23处;《十年蜀地,柳暗花明》写韦庄在蜀地10年,从“两入蜀地境不同”到“大器晚成念故唐”再到“乱世情怀渐入诗”,同样记述行踪,“心灵解码”,引用的诗文前后达26处……
这其中,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也有“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惆怅;有“九月九日望乡台”的唱和,也有“忍看清泪湿燕脂”的伤别;有“日擘轻红三百颗”的歆享,也有“此身合是诗人未”的感慨;有“便恐从今如梦魂”的眷念,也有“漫流东去一江平”的放歌……旁征博引,似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
无疑,作者不只是花了大量时间,更耗费了不少精力,博览群书之外,还得“入乎其内”,记述行踪简明扼要,“心灵解码”又得恰当精准,难度到底有多大?如鱼饮水,唯有自知;而作者竟然是在4年时间内完成的,不能不惊叹其速度,惊叹其才华。
在如此大美的《诗蜀》之中徜徉,物我两忘,流连忘返。
三曰角度创新。
文史随笔总是“大同小异”。从大处看,作者以敏锐的眼光,从现实回顾历史,从历史回归现实,找到历史与现实的某一契合点,打通历史与现实,引发读者深沉的思索,了悟深刻的哲理,从中大受益;从小处看,因为作者的经历、作者的底蕴、作者的胸怀、作者的眼界有别,心中所思、笔下所写也因此而不同。“大同”无需多言,“小异”最见智慧与灵性。
许永强的《诗蜀》正是如此,“好看”更“好吃”——“心灵解码”新潮,以此解读唐宋元明清32位诗人入蜀之后独特的生活经历,注重诗人们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如此“奇招”,不得不说,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让人叹为观止。
这种“心灵解码”,不是作者自言自语,冷冰冰的“导游”式的解说,而是随着诗人们的经历或者说行踪,大量引用或化用其所作诗文来解读,与之同喜,与之同悲,入情入理的温情,彰显了作者极不寻常的文化底蕴与悲悯情怀。
比如王勃的“心灵解码”。初唐才子王勃,入蜀途中,“客行朝复夕,无处是乡家。”(《始平晚息》),“诗人流露出了羁旅行役之感”;入蜀后,“诗人以悠哉闲适的心态游历蜀地山川”:“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扶风昼届离京浸远》);在“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的大散关,“诗人顿时觉得神清气爽”;进入南郑,“王勃寂寞的游子之心得到了些许抚慰”,因而有了“客行无语晤,赖此释愁颜”(《长柳》)的感慨;可在普安,“王勃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普安建阴题壁》)……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