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后一个心愿(4)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去年6月的一天,林晓骥早上上班的时候发现,一位患者和丈夫在病房门口的长椅上坐了一夜。这对夫妇头一天来到医院,在等核酸检测报告准备办理入院手续,林晓骥告诉他们,可以先去急诊科待一晚。他们为了省钱,没有再去任何地方。
在那之前的三个月,林晓骥为这位患者制定了国产药的免疫治疗方案,一个疗程6000元,四个疗程共花了近3万元。在林晓骥看来,这是一个费用相对较低的方案。而当这位患者此次入院治疗,与她进行了对谈之后,林晓骥才知道,3万元对于这个家庭,尤其对于患者本人来说实属不易。
这位患者讲述的故事让人落泪。在她16岁的时候,她和贵州老乡一同到温州打工。与老乡失联后,她嫁给了她的老公。生活很贫苦。她不断给家人写信求助,到了第8年,信才成功送到姐姐手里。姐姐给她借几万块钱后,她和家人在龙湾经济开发区承包了土地种香菇菜。眼看着可以靠勤劳维持后半生的生活,但却发现已到肿瘤晚期。这个故事,或许是第一次真正有人认真听她讲述。
林晓骥开始不断追问自己,还有没有更合适她的治疗方案?他开始帮助她筹款,在医院组织医务人员捐款,在网络平台众筹。“虽然筹到的金额不多,但是还是需要为她努力争取一些。”
林晓骥认为,对患者所做的讲述有回应,是医患间的共情,是有意义的事情。与此同时,这也是医患关系的一把钥匙。“患者住院期间,即便是我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患者也会给予理解。”
医患之间的“到位”与否或许难以评价,但显而易见的是,林晓骥已习惯性反思自己与患者的关系。
远去的父亲
时间倒推10年,林晓骥没有想过,会在工作之余投入如此多的时间与患者产生如此多的感情连接。在他的所学的知识中,生命的过程是理性的,作为医生更需要理性面对生老病死。
2012年,林晓骥60岁的父亲患上结肠癌,发现时已是晚期。他清楚地知道,父亲的生命仅有几个月的时间了,这是如何尽力救治也无法改变的事实。
林晓骥毫不避讳告诉父亲:“这是一个博弈。即便挑中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治疗与不治疗的差别就是可能延长3到6个月的寿命,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坏。”父亲思考后说:“3到6个月没意思,不要了,不如在家度过。”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家中的母亲和奶奶无法接受这样的对话。
他尊重父亲的选择,决定勇敢地直面父亲的病痛,每天在医院与家中来回奔波,尽可能多地照顾父亲起居,准备合适的药物,满足父亲的需求。“整个过程都不含糊,治疗的脉络是清晰的。”林晓骥当时对父亲和自己的决策和对策都是满意的。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