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故乡的村戏(2)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开场的锣鼓一敲,台下早已经坐的密不透风,黑压压的一片,各式各样的脑瓜,好像聚在一起大大小小的黑皮、花皮的西瓜。在离戏台稍远的周边,看客唯恐被前面的人挡住了视线,就站在高高低低的凳子上看,形成层层的梯田状。所有的人都伸长了脖子,眼睛盯着戏台,仿佛被一只只无形的大手捏住脖颈提将起来的鸭。还有小孩子骑在墙头上,或者趴在树杈上看的,他们想看和听的不是唱腔和唱词,而是翻跟斗或武打的场面,那样最来劲。正看着,有的被自家大人发现了,在叱骂吆喝声中,不情愿的爬下来。台上的戏唱到了高潮处,音腔高亢,节奏鲜明,锣鼓敲得密如雨点,人们的心被剧情和冲突紧紧攫住,似乎忘记了周边的一切,都沉浸在戏曲的喜怒哀乐之中。也有逛庙会不是为了看戏的,像那些少男少女们,一前一后相跟着,到戏台前转转看看,买吃买喝,这时男孩子都变得出奇的大方,对心仪的女孩有求必应。
他们吃着东西,聊着闲话,时不时地往戏台上瞟上几眼,眉目传情间羡煞旁人。
记得县剧团有一个当家花旦,人长得俊俏,扮相也靓,人送外号“红牡丹”,唱腔字正腔圆、音韵婉转,宛若天籁,那一颦一笑、一静一动,摄人心魄。每当演出,四里八乡都聚拢观看,台下人山人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拥有不少“粉丝”。村子里唱戏都以请到“红牡丹”为荣,在戏风正盛的年代,红极一时。据说,有个“不务正业”的二流子让“红牡丹”迷得晕头转向,跟着戏班子转村看演出,把自己的地都荒废了,成为笑谈。那时候,串村看戏成为一景,为看戏跑个十里八里路那是常态,要知道当时的交通方式除了自行车就是步行,这种“执着”的精神很是难能可贵。这从侧面也折射出当时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贫乏,以及大众对文化娱乐活动的迫切需求。
时光流逝,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村民们的生活日渐富裕,电视进入了千家万户,不出家门就可以炕头看戏和其他的娱乐节目,村戏不出意外的日渐衰败了。偶尔有次演出,锣鼓声节奏依旧铿锵,戏台下人头攒动的景象却不复重现,只留下了稀稀落落的老年看客。一些剧团养不住人,只好解散或者化整为零唱了小戏,沦落为办丧事人家表达孝心的一种方式,繁花落尽,背后是无奈的凄凉。我也好些年不曾认真地看过村戏了,儿时的那种热闹、宏大、人山人海追逐看戏的场面一去不复返,过庙时将整个村庄晕染的兴奋、激动、神圣庄严的情绪也不会再有了,一切都归于沉寂和落寞。
今年春节假期,在一个暖日融融的午后,我驱车回到故乡。恰逢村里正在演出村戏,村记忆中那简陋、破败的小戏台,早已改建成了乡村振兴大舞台。演出现场,铿锵的锣鼓,搭配演员传统的唱腔和惟妙惟肖的表演,让观看的群众大呼过瘾,在场的老人更是目不转睛,脸上洋溢着笑容,沉浸在戏曲世界里,乡亲们在家门口过足了“戏瘾”,享受了文化生活乐趣。镇里分管文化教育宣传工作的吴兴平镇长,是我的发小,恰好在活动现场陪着市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一见到我,便裂开大嘴笑呵呵地卖弄道:“这几年您没回来,咱村里变化可大了,脱贫攻坚成了全市的典型,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更是亮点纷呈。镇里积极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创新文化提升模式,让更多接地气的文化体育活动覆盖全镇的村庄社区。我们着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形成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覆盖面广、群众参与度高的氛围,激发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活力。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