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戏和村戏班子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文/拜啸霖
村戏是入心的记忆。几十年后周作人先生还记得:他随“七斤老”去赵里“五十叔”稻地里看村戏的情景,戏台下看客嗑瓜子聊天的形形色色,桥头卖猪肉的“阿九”在戏台上拿着象鼻子刀摆架势、眼睛转来转去的扮相……和周作人先生一样的情怀,很多走出老家拜家村的人,至今仍会时时忆起村戏和村戏班子。
小时候我最为渴望的事儿,是晚上能到土墙围起的大队院子里看戏。说是看戏,其实更多的是看热闹:觉得叮叮哐哐、吱吱嗝嗝的乐队热闹,至于那些咿咿呀呀、嗯嗯呐呐的戏词儿,大多听不懂。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于进入戏场子的渴求,因为进不了戏场子,就感受不到在人群里穿插躲闪的刺激,在人群外你追我赶的疯狂……村里唱戏,只有重大节日才会请外地的戏班子,比如七月十五中元节的“拜家忙罢会”,或者是正月十五上元节前后,大多的时候是村里的戏班子自拉自唱……
01
到拜家村看戏的人多,与其所处地域位置有很大的关系。明代拜家村属于华志乡高阳里,现存拜氏古家谱记载“华其郡,誌其人”,而名“华誌”,即因成吉思汗时期“太师国王”木华黎、元世祖忽必烈朝右丞相安童、元英宗朝右丞相拜住后裔迁徙、留居,为此地增光添彩,后裔“以拜为姓,誌记拜住丞相”之意。之后村名先后为梧柳村、东杨村,清末民初拜家村的村名叫兴平村,因渭河常泛滥村子北迁,祈求兴盛平安而名。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大荔县志存稿》记载,民国后期分为东拜家、西拜家。拜家村的东边是仁义村(仁里村),西边是阳村,处于两村中间的拜家村,老城城隍庙每年都唱戏,东西两个村子的人都会蜂拥而至来村里看戏,至今很多年龄大的老人还记得当年的热闹场景。仁义村和阳村唱戏,大多只有两个村子的人来看戏,没有其它原因,感觉路程太远之故。
也有的人说,拜家村在沙苑一带的闻名,是上元节耍灯闯出来的,民间有“阳村的芯子,拜家的灯,仁里村的高翘胡挌拧”。喜好看书,满腹锦绣,善于讲古说书的李德兴先生说,拜家耍灯的出名,除了耍的灯独具特色,据说还与当年一幅绝妙的对联有关,上联“无杯水之流可陆地行舟”,下联“场子不大能容千军万马”,意即没有一滴水可以“漂旱船”惟妙惟肖地展现江河行舟,场地有限能以“跑马马儿”演绎拜氏蒙古先祖千军万马驰骋草原的景象,对联既是对“漂旱船”、“跑马马儿”表演场景的写实的描述,也是对拜家村这两项民俗艺术的赞叹与褒颂。
外地的人都说,老家拜家村以前唱戏的名人多,最早是王吉青他爷王东生老先生,后来是民国后期的“拜家红”,再后来是咕哝灯影戏的来义他“达”,还有后来拧来拧去的拜天顺。因为出的名人多,所以正规的剧团和外地的戏班子到拜家村唱戏,心里会不由自主地“怯火”(害怕,不自信之意)……但这几个唱戏的名人,在拜家村都没有拉起戏班子唱过戏,大都在外地唱戏,名声在外,尤其是“拜家红”,名扬陕甘青宁。村里人传说王吉青他爷的戏唱得经典又“细发”(精细、精致),除了跟戏班子唱戏,时常给当官的、财东家唱家戏、唱堂会。“拜家红”的“吊帽盖”在陕甘宁青一带名气很大,如今技艺已经失传,主要在村子西面的阳村收徒弟教唱戏,从来不收拜家的娃娃,只收阳村财东家或者家道好的子弟,最有代表的是北阳三队的石俊峰,家里人都以为在西安上学,后来才知偷偷摸摸地跟着“拜家红”学戏,后来以唱须生闻名乡里,尤以唱《闯宮抱斗》出名…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