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戏和村戏班子(4)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1912年由陕西同盟会会员李同轩、孙仁玉、王伯明、范紫东、高培支等160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知名人士创建,时孙仁玉先生与李同轩同在陕西省修史局工作,常探讨“普及教育,启迪民智”之策,后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易俗社宗旨,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民国十三年(1924年)鲁迅先生应邀到西安讲学,连续三天在易俗社看秦腔戏,被其沧桑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艺术吸引,时逢易俗社成立十二周年,临行前题词“古调独弹”四字,制成匾额赠与易俗社,成为其独特艺术的象征。
查阅《西安易俗社培养演员名录》:1912年至1949年期间,易俗社共招收学员14期600多名,一说学员艺名中均有“中华民国易俗”六字,一说按照“中华民国易俗”六字确定期次和学员艺名,即第一期学员艺名都有“中”字,以此类推,二期艺名有“华”字,三期艺名有“民”字,四期艺名有“国”字……按第二种说法,雷明国先生属于民国时期易俗社学员班第四期学员,按第一种说法雷明国先生属于民国时期易俗社学员,具体哪一期不明确。张振秦先生整理的《民国时期易俗社培养演员名录》记载,166名知名演员中雷姓仅有雷震中先生,未见雷明国先生,但不排除在400多不见于名者之中。
易俗社的少年学员班,先学初小、高小课程,后文史进修,再学六年戏曲专业,毕业后发给戏曲专科毕业证书,从事戏曲演出。无论是易俗社的培养方案记载,还是村中的传说,雷明国老先生都算是戏曲科班出身,在政治的变化中回归于乡村,对于其个人来说或许是一种人生的沉浮和无奈,对于乡村戏班子来说,雷明国先生的指导,是他们的一种幸运。
戏曲功底扎实,艺术素养专业的雷明国先生的指导,使拜家村的村戏真正焕发出了秦腔在民间的独特艺术魅力。

村戏和村戏班子


02
艺术源于兴趣与激情。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在纪录片《文学的故乡》里说,创作《丰乳肥臀》时,写作的激情象黄河奔流,现在已很难再重复。
当年村戏班子的老先生们说,拜家村戏当年曾受到县上的认可,样板戏《红灯记》在全县获过一等奖,无论是文武乐队、演唱技巧、过场架式、扮相表演,都是按正规剧团的标准要求排练,时不时还会邀请县剧团、文化馆的专业老师来指导,县上举办乐器、表演培训时,也时常把拜家村戏班子骨干作为培训学员。所以当年的村戏班子,无论是单个人的乐器、表演,还是整个剧目的演出、场序,在周围村镇都是叫得响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