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山东|日照:「五莲非遗系列」省级非遗项目——五莲茂腔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看大戏……
还记得小时候,搬着小凳子,等着锣鼓点子开台,唱大戏的情景吗?
要听当然要听我们本土的、原汁原味的五莲茂腔,作为一个五莲人,几乎人人都能唱上几句《小姑贤》或《罗衫记》,尤其是四五十岁以上的,那是随口就来!
五莲县是茂腔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深受五莲人民的喜爱。除正式演出外,豆棚瓜下,月夜纳凉,都可以听到茂腔淳朴浑厚的曲调。茂腔是五莲人民重要的精神食粮,“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沿上,花针扎在指头上”,由此可见茂腔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五莲茂腔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小调,明代末,敲狗皮鼓(或牛皮鼓)演唱的“姑娘腔”传入五莲境内,与本地花鼓秧歌相结合,演变为“肘鼓子”,唱者以方言似曲调,伴奏配以肘鼓、手锣。乾隆年间,“肘鼓子”已广泛流传于五莲民间。
十八世纪左右,“肘鼓子”在演变发展中又吸收了苏北外来柳琴戏的伴奏及腔韵,乐器加以柳琴或月琴、二胡,唱腔末句的尾音,用高八度行腔,习称“打冒”,统称“冒肘鼓”。
十九世纪左右的“冒肘鼓”时期,京剧、河北梆子传入五莲,出现了“三合一”演出方式,即大戏(京剧、河北梆子)之前先演小戏(五莲茂腔)的演出格式,受其影响,“冒肘鼓”的腔调发生了变化。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冒肘鼓”艺人为在竞争中求生存,在保持自己风格和特点的基础上,伴奏加上了京胡、京二胡、三弦等,逐渐以京胡为主弦;打击乐陆续加入了板鼓、锣、镲、手锣、堂鼓等,亦有了角色唱腔的分配及固定板式,成为正式舞台演出的早期戏剧——冒腔,新中国成立后冒腔改为茂腔。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