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中的“风”:如何被塑造成了一个看不透的谜?(4)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艺术作品中的“风”:如何被塑造成了一个看不透的谜?


扬·科勒特一世(Jan CollaertI),《风车的发明》,1600(《风的历史》内页插图)
在一封写给M.H.德维勒梅桑(M. H. de Villemessant)的信中,提到了这本书,都德讲述了他在破旧的磨坊里一夜无眠的经历,“那晚密斯特拉风怒号不止,它那阵阵洪亮的声音让我一夜未合眼,直到第二天早上……每一阵风吹过时,磨坊上面三个残破的叶片都会发出哨音,像船上的钓具一样在风中作响,整个磨坊在咔嚓声中摇摇欲坠。残破屋顶上的瓦片飞了起来。狂风和海浪重重地砸在门上,门上的铰链哐啷哐啷发出巨响”。都德想象着被这场风暴袭击的水手,“我对自己说:也许此刻掠过我头顶的狂风也正在摇撼着他们的桅杆,把他们的帆撕成碎片”。

艺术作品中的“风”:如何被塑造成了一个看不透的谜?


温斯洛·霍默(Winslow Homer),《三月的联合广场》,1860(《风的历史》内页插图)
虽然地域风具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鉴于本书的研究主题和目标并不是编纂一份详细而乏味的名录。在接下来的几章里,我们仅会在这无数的风中列举一种或几种,以便更好地了解人们对风的体验以及它们引发的情绪。
风弦琴让风成了
名副其实的乐器演奏家
18世纪下半叶,文学作品中对于大气现象的描写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在各种自述作品中,如私人日记、日志、通信,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对受天气影响的敏感内心的描述:我心情状态的起伏不定对应了外界天气的变幻莫测。当然,风的历史体现了这种新的敏感性。它的出现说明,从那时起人们已无法忽视自然的声音,尤其是“暴风、暴雨、飓风进入了文学领域,标志着(在孤独的主体这一模式下)人类处境本质上的不稳定性”。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一时期德国兴起了狂飙突进(Sturmund Drang)运动,在这个名称里,Sturm是指强度极高的暴风,时常伴随着降雪,因此与Drang这个含有袭击、冲动、跃进意思的词联系在了一起。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