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葬礼逐步流行: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死亡(5)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日本传统纳棺仪式(电影《入殓师》)。
传统上,死亡是一种禁忌,人们不愿意触碰尸体,也不愿意提及死亡,必须涉及时通常也会使用委婉语——具不完全统计,汉语中表示死亡的词多达150余种。那么,生前葬礼的流行是否意味着传统的死亡禁忌已经不存在了呢?
女演员Amanda Waring赞同生前葬礼是迈向接纳死亡的一步。她从19岁开始成为非神职的葬礼主持人,见证了葬礼仪式从传统向非传统的变化。她很高兴看到现在人们愿意聚集在一起,以开放和诚实的方式谈论他们对生命终结的希望和恐惧,包括他们的葬礼愿望,因为这样“可以帮助那些即将逝去或被留下来的人拥抱曾经活过的人生,而不是哀悼他们失去的人”。
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仍然有人不愿意使用“葬礼”这个词。大卫说,人们常常觉得这个词令人不快,更喜欢“生命终结庆典”
(end of life celebration)
这样的表述。劳拉也倾向于使用其他称呼,比如“送行派对”(send-off party)
。正如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
的莫里·施瓦茨教授所说:“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这一事实。”

生前葬礼逐步流行: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死亡


莫里·施瓦茨教授确诊后每周二给学生米奇·阿尔博姆上人生哲理课,后来米奇将课程内容写成了“期末论文”——纪实小说《相约星期二》,后又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影《相约星期二》剧照。
根据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禁忌的特征或者说来源就是恐惧,而对死亡的恐惧无疑是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人类本能之一。恐惧管理理论认为,人发展出世界观就是为了管理对死亡的恐惧。因此无论什么时代,人们都愿意相信关于永生的故事:从不老神药到冰冻技术,从灵魂不朽到电子大脑,都有大量信徒。
但恐惧死亡、避讳死亡并不能帮助我们远离死亡。与常识相反,心理学研究表明关于死亡的思考有利于心理健康。肯特大学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写作死亡的文章有积极的心理影响。实验对象被要求在一周内每天写作关于死亡的内容,七天后测量发现他们的抑郁程度较低,积极情绪增加,自尊和内在动机增加。这一结论和得克萨斯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彭内贝克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