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是无病呻吟,更是文学中的“泥石流”?如此评价对吗?(2)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事实上,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既写“意识流”,也写“生活流”。一般以“生活流”为主体,“意识流”为辅助,在两“流”交融中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从作品实际看,一些传统的作家如司汤达、福楼拜、托尔斯泰等人,也是以精于刻画心理著名的,而且他们写人物的意识,明明也是具有一定长度的“流”,决非都是碎片。“意识流”小说自身,实际上也只能表现一定长度的“流”,并不可能跟着人物的意识永远流动下去。任何作品,在表现人物心理时,实际上都是“流”和“碎片”的统一。即从局部看,是“流”;而从全局看,不过是其中之一“碎片”或数“片”。“意识流”小说比起传统小说来,最多不过是大一点的“片”而已。
而“意识流”小说,则主要甚至全力写“意识流”,其兴趣专注于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隐曲,对“生活流”则不甚关心。
他们的作品,或孤立地写“意识流”,很少或根本不去反映“生活流”,以至“意识流”成为无源之水,显得神秘难测;或者是完全从个人主观的角度去反映,而这“主观”屏幕又常常是反常的、变形的,因此反映出来的“生活流”往往歪歪扭扭、支离破碎,是真正意义上的“碎片”。
往往没有连贯的情节,也没有明晰完整的场景,连人物形象都朦朦胧胧,行文着墨都以意识流动为转移。这个特点在最早的“意识流”小说中已有所表现。
比如法国的艾杜阿·杜夏丹的小说《月桂树被砍掉了》,可以说是意识流小说的先声。全书用内心独白表现了一个恋爱中的青年在六个小时里的心绪变化,乔伊斯评价说它:
“自始至终将读者置于主人公的脑海中。”
“意识流”小说家热衷于写主观生活,并不仅仅是个描写角度和表现方法问题,而是同他们对世界对艺术总的看法有联系的。他们以为只有主观世界才是“最高真实”,客观现实反而不真实。
普鲁斯特认为主观真实是“最基本的东西”,只有表现主观的作品才是“唯一真实的著作”。乔伊斯要求艺术家去表现“经验的真实”。福克纳则认为作家只应写人类的“内心冲突”和“心灵深处亘古至今的真情实感”。陶乐赛·理查生反对描绘外部现实,主张让意识垄断一切,专门去表现“个人思想和信仰的真实”。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