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中庄汤帝庙剧场考(4)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昔明崇祯癸酉,寇扰三晋,士女流离。曹君任劳任怨,总理修筑,创石寨于南山之巅,迄今恃干城焉,岂独一亭之建为足多耶然亭成而不颜以名者,何斯亭也父老饮射读法之地,异于骚人燕闲游乐之所也,故无名也,因从社而以拜亭纪焉。孔子曰“拜下,礼也。”礼失而求诸野,意在斯乎社不易而亭不移,即他日风雨催剥,吾意后之君子,又有恩沏始之艰补而算之者,当不与兰亭共已,梓泽同墟也。其功乌可泯耶予喜而纪。又从而为之铭曰亭亭者亭,屹屹者壁。人与亭存,功同壁立。於戏不忘镌于磐石。
清顺治十年五月瑞阳日恩贡进士吏部候选知县邑人李一桂谨撰
文中所提之新亭(即拜亭)由其所处特定的位置(神庙正殿之前),在功用上与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兰亭”及与之相类似亭子拉开了距离。此亭并不是供骚人燕闲游乐之所,而是有宗教祭祀、乐舞表演活动的功能。由“其从社而以拜亭纪焉”可知其在“春祈秋报”之时多用于祈福或感谢神灵庇佑进行酬谢神灵和欢庆丰收的表演场所。从建筑形制上看露台无盖,受风雨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于诸多活动不便,实为当时之遗憾。宋张唐英《蜀祷杌》卷下载后蜀孟昶“广政三年正月上元观灯,露台舞娼李艳娘有姿色,召入宫,赐其家钱十万”,这是露台与歌舞表演紧密结合的最早记载。历代都有关于露台承担乐舞百戏表演的相关记载,其中亦包括戏剧演出。
露台、拜亭和舞楼,在其演变历程中都曾与戏剧表演有着紧密的联系。后因其职能各有侧重,导致了功能差异,最终成为了各具特色的职能性建筑。三者在建筑形制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露台相对于舞楼、拜亭,建筑结构较简单,四周无柱,上不覆顶舞楼、拜亭比于露台更显精美,建筑形制较复杂,四周设柱,柱上覆以不同形制的顶盖。在其功用上亦有异同“拜亭只演小型歌舞、神戏,露台可演场面较大的歌舞杂技和宋金杂剧院本,而舞楼是专演正队戏、院本和元明杂剧。至少在明代是这样的。除特殊情况的祭祀之外,一般已不在舞楼上举行祭神仪式了。这一点,终使它和摆放供品、举行典礼又演出节目的多功能的拜亭、露台,拉开了较大的距离。这距离一旦拉开,随即表明戏曲艺术在神庙里业已获得独立的存在价值。”(《山西戏曲碑刻辑考》,中华书局,2002年)露台作为一种向拜亭、舞楼过渡的一种形态,在后两者逐渐成熟之后,终被取代。
现今庙内已不见当年之露台。拜亭于顺治辛卯年(1651年)在社宰曹学信的倡导下,合众人之力修建。亭成,与周围景物相互称合,十分壮美。前文中所录的碑刻中就有“收松峦之耸翠,映塔峰之参天,背三台而面笔山,一社之观瞻,千古之胜概也!且创壁于西,与东壁并峙,完矣,美矣”的描述。字里行间流露出建亭者对重修后拜亭之盛景大加赞美之情,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对自身功绩的一种肯定。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