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前,北京人艺话剧《推销员之死》同样吸引观众晚上排长队买票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创作于1949年,荣获托尼奖、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是米勒戏剧创作的巅峰。《推销员之死》的主角威利·洛曼是一位逐渐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事业能力、自尊心和希望的推销员。最后,他为了使家庭获得一笔人寿保险费,在深夜驾车外出,车毁身亡。这部作品一直被视为是一场对在资本主义下的“美国梦”相当严苛的批评。

排练打牌这一场戏(图选自《阿瑟·米勒手记:“推销员”在北京》)
谁也不挨谁的台词多么巧妙啊!
《推销员之死》的结构使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剧中人物之间不再有墙做间隔,尤其是主要人物威利·洛曼,他可以“穿墙而行”。于是我们会看到,威利不断地在客厅、前舞台以及在虚幻的过去中,还有在想像中与哥哥本对话。
当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们还不习惯这样超现实主义的风格。饰演查利的演员朱旭回忆:“阿瑟·米勒最先排出来的是打牌那场戏。威利面对着自己看不起,但又比自己得志的查利,他‘走神儿’了,想起他的哥哥本。这时本的形象在舞台上出现了。威利和他脑子里的本交谈着。查利不懂这是怎么回事,他在说什么呢?东一句,西一句的?在排演中我总是搞不好。我对阿瑟·米勒说:‘在读剧本的时候,我用手指捂住本的台词,单看威利和查利两个人的对话,非常有趣。可是在排演中,不知是什么原因,总是不满足。’阿瑟·米勒说:‘好,我们不让本上场,只由你们两个人对话。’当我听到威利没头没脑地说一句:‘她早去世了’,我才感到惊讶:‘谁?!’演威利的英若诚也被我吓一跳:‘什么谁?!’对了,原来毛病出在我还没有能从我的视觉、听觉中完全排除本的存在。
然而查利对本是一点儿感觉都没有的。事后,大家和导演说笑话:‘我们好不容易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要求在舞台上做到了真听、真看,没想到你的《推销员之死》却要求演员在舞台上真不听、真不看。’经过这一排,我找到查利当时的感觉了。那些谁也不挨谁的台词写得多么巧妙啊!妙就妙在它一刻也没有离开他的角色。”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