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电影致青春致未来(6)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在一些老师和独立思考能力比较强的同学的带领下,我们围绕着中西方电影比较、表演诸派、导演的心象及电影的造型,展开了非常活跃的学术讨论,虽然现在想起来,那时的论点、论证都很粗浅,在相对简单的元素分析上更不无繁复、堆砌与自相矛盾的地方,可正是因为有了那个敢于去“浅薄”的勇气,才换来了今天的深刻。人们盼望的是,在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电影里一展风采,也似乎到了那时,我才真正悟到:电影,原来不只为博人一笑,也不是白布上看到活动着的自己而觉出有趣,电影是人生意义本身;电影表演是活动着的历史的一部分。
自然,近在眼前的好处使人难以马上感激学院,倒是毕业多年,回头再想时,方觉“春天如此厚爱”。1988年5月,我随中国电影代表团去法国参加戛纳电影节。法国《世界报》记者同欧洲影评专刊的电影博士盛赞陈凯歌和这一代“学院同仁”,他们说:“明显地看出,那个叫北京电影学院的地方,在改变它以往的形象,形象的改变自然靠毕业生。这一代,1978年猛然冒出的一代,较之以往的学生,更有社会责任感,更有世界意识,更把电影当作你们自己的生命。”
而学院在教学上顺水推舟,非常得法的一点又在于,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挖掘以前在乡下、在边疆、在所有逆境中的经历、感受,促使学生糅着个人切身体验,去归结出将来属于这一代人的电影主题……
同样有人告诉我们,没有必要把电影看得那么严重,没有必要始终背着民族沉重的十字架去思考,搞了技巧,即是全面的及格。
可很多这一届毕业的学生不敢忘,北京电影学院不只教技巧,她更要告诉学生的是:人是什么?这就引出了《猎场扎撒》《盗马贼》《黄土地》《孩子王》《晚钟》《红高粱》……
在表演系里,周里京的《人生》《新星》,王咏歌的《今夜有暴风雪》,方舒的《勿忘我》,沈丹萍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铁林的《大桥下面》,张丰毅的《骆驼祥子》……
多少个记者招待会,多少个出头露面的机会,当竭力使他们个人的风采跃然纸上的记者一再问及“你自己如何?你自己怎样”时,他们更多的是不谋而合:“那是我们这一届,那是我们这群人,那是有了小西天和北京电影学院……”
现在的电影学院可今非昔比了,八九层高的教学大楼,一色“招待所”式的学生宿舍,有教员餐厅、学生食堂,分得真细。据说到现在为止还没完活儿,还有个什么剧场、操场……多啦,这规模,我们当时想都不敢想,更何况受用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