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贼》反思:为何希区柯克在电影里同情女性,现实中却非礼女性(8)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她的丈夫,就是通过这一反其道而行的方法,识别出她的盗窃行为不过是缓释童年阴影的一种方式而已,也帮助她重新认定自己的这种习惯性做法背后的真正动因。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艳贼》强行地把童年阴影与盗窃成癖拉扯上因果关系,这显然只能用心理学上极为罕见的孤案来予以极富险韵地匹押起来,这也反映出,心理学的理论,不过是希区柯克自圆其说他的电影故事脉络的一个借口或者叫托词,其实希区柯克电影里涉及到心理学的电影,往往都面临着匪夷所思的质疑的困境,包括《爱德华大夫》《惊魂记》等,如果剔开电影里的心理学的专用情境,整个电影的故事脉络,在真实的现实生存中,并没有可信度。如果依靠一个极其偶然的心理学孤案与概念化的理论框定,去反过来编织故事情节的话,那么,这样的艺术作品反而会受到教条理论的反戈一击,缺乏现实的可信性。

《艳贼》反思:为何希区柯克在电影里同情女性,现实中却非礼女性


因为弗洛伊德理论本身就一直受到多重质疑,依照这些没有定论的心理学概念营造出来的故事脉络,便处于一种险象环生、摇摇欲坠的尴尬状态。
即如《艳贼》而言,从心理学的维度来考量的话,我们很难信服地认可童年的不幸遭遇会造成日后以从事专职盗窃为乐的电影逻辑进程,这之间的因果关系,完全是导演拉扯上了心理学的虎皮,才使人被动地接受了这种缺乏因果关联的匹合逻辑。不能因为假借科学的名义,就让两个不存在关系的事件,重新衔接成联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种联系后边作为支撑的科学,就是一种“伪科学”。
希区柯克深刻地知道,他电影里引用的科学其实并不一定科学,比如,他坦言他在《爱德华大夫》里引为重要的理论支撑的弗洛伊德心理学是一个“伪精神分析”。同样,《艳贼》里高扬着心理因素的故事动因,其实也是一个“伪心理学”。

《艳贼》反思:为何希区柯克在电影里同情女性,现实中却非礼女性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