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大热的“秘籍”藏在哪?(5)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其实,博物馆上综艺,就多多少少借用了明星带来的流量,而更为直观有效的方法是请明星为文创“背书”。
10月10日,因《陈情令》而走红的演员王一博发了一条微博:“敦煌博物馆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艺术与爱……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一起保护传统文化。我一定要去敦煌看看!”原来,酷爱滑板的王一博收到了甘肃省敦煌博物馆寄给他的、饰以敦煌文化元素图案的滑板。截至记者发稿,这条微博点赞量超过145万,评论近17万条,转发超过51万次,为即将开售的同款产品做足了预热,也让更多人对敦煌文化、敦煌博物馆产生了兴趣。
无独有偶,浏览各大电商网站,李现、易烊千玺推荐的图书等商品都销路极好,这一模式对文创产品也非常适用。流量并非洪水猛兽,把流量用到宣传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来,又有什么不好呢?
记者手记:仅有秘籍还不够
博物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博物馆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使命。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颇见成效。
曾几何时,博物馆仿佛是高高在上的,与大众有较大距离。至今,在很多人眼中,博物馆的创新之举仍带着“纡尊降贵”的意味。实际上,此时之文物是彼时之日用,承载着历史上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以及思想、观念、审美,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对今人的生活有着认识、启发、陶冶甚至指导等多重作用。文物是属于大众的,而不仅仅是属于研究者、管理者或其他什么群体的。针对文物的学术研究当然有着不容置疑的意义和价值,但让历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样意义非凡,两者并不矛盾,不应自矜身价,也不必厚此薄彼。
毫无疑问,博物馆热对文化产业的兴盛、大众文化素养的提升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过,博物馆在手握“秘籍”的同时更需要注意夯实内功根基,不可走火入魔。所谓守正创新,以文物本体为中心,就是守正,唯有如此,各种创新才产生意义。(记者 罗群)
来源:中国文化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