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以及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2)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形成的,因素作用是错综复杂的,而且是互相联系的。因此需要在众多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中,找出主要因素,才能分清不同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与发展规律,进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比较,为制定未来可行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建国40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到1978年的平衡布局时期,第二阶段是1978年开始到90年代中期的发展沿海为主的梯度倾斜发展时期。
建国初期,面临着历史上形成的工业过于集中于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畸形发展的状况。我国确立了平衡工业布局和备战的区域发展目标,加强了内地的经济建设。先把经济建设的重点置于华北、东北部和西北地区,后又转移到三线地区(主要包括四川、贵州、陕西等九个内地省区)。1953年至1978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基本建设投资中,沿海地区占35.7%,内地占55.2%,不分地区的投资占9.1%。内地比沿海地区高出19.5%。特别是1964年至1972年的三线建设时期,内地比沿海地区高出34.1%,使内地较快地形成一批生产能力较强的重化工业。
但这种战略有很大的局限性,忽视了平战结合,打乱了全国产业的合理分布,人为地拉平了区域间的差异,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投资重点在内地,但由于内地的投资回报率低下,国民经济增长主要靠上海、辽宁、天津等沿海地区原有工业基地,沿海地区生产能力得到了较充分利用,却没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一阶段虽缩小了区域差距,使沿海与内地工业产值比重由7:3变为6:4,但国民经济整体增长速度相对下降,全国工业增长速度“三五”时期仅为11.7%,“四五”时期下降到9.1%。
从改革开放到90年代中期,国家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从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国家投资的区域布局由过去强调备战和缩小区域差距,逐步转移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向优势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倾斜。同时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国家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对率先开放的沿海经济特区、港口城市及经济开发区实行特殊政策,如在投资倾斜、利用外资、外汇及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