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与儒生:明清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抵制(9)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加在一起,极大地激励了曾国藩和他的部将李鸿章、左宗棠发动变革:学习西方造船术和制造枪炮。在19世纪后半叶,他们开始在沿海省份修造兵工厂、船坞,建设铁路,兴办电报和现代矿业。
虽然他们是强有力的人物,但为数太少,无力与整个统治阶级对抗。在给晚清大加赞扬西方文化的著名人士郭嵩焘的一封信中,李鸿章鲜明地表达了他在努力使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那些年代里是多么孤立无援。
西洋政教规模,弟虽未至其地,留心咨访考究,几二十年,亦略闻梗概。
自同治十三年海防议起,鸿章即沥陈煤铁矿必须开挖,电线铁路必应仿设,各海口必应添设洋学格致书馆,以造就人才。
其时丈相目笑存之,廷臣会议皆不置可否。
“是年冬,晤恭邸,极陈铁路利益,请先试造清江至京,以便南北转输,邸意亦以为然,谓无人敢主持。复请其乘间为两宫言之,渠谓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从此遂绝口不谈矣。”
他接着指出,统治阶级之所以反对洋务运动,是因为当时所有的知识分子只知书法和作八股文,即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的两项主要条件。
另一个表明当时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抵制变革的恰当例子,是召回曾国藩和李鸿章支持的派往美国的教育使团。为了拥有不断增多的修铁路、架电报线、造军舰、生产大炮和弹药的工程师,大约在1870年末,曾、李接受第一位受过完全美国教育的中国人容闳的建议,发起一个计划,每年派30名精心挑选、年龄在12~16岁之间的青年赴美留学15年。这就是赴美留学教育使团。
为确保这些青年不为“西学所蔽”,为使他们保持儒家的忠君思想,一位以虔心儒学、坚持儒礼而知名的儒生陈兰彬被任命为监督,和容闳共同指导这些年轻人;另外还有一批中国教师随团教授中文和儒经。根据规定,这些学生还得时常聚会,聆听圣旨,并朝着北京皇帝所居方向举行朝拜。
但是,这些学生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日益美国化。容闳赞同这种与中国习俗的彻底决裂,而陈兰彬则强烈反对;他的不利报告在国内引起对使团的猛烈批评。其结果,清朝指派了一名新监督,容闳则被委任为中国驻美公使,仍协理教育使团事务。现在,让我们引述两段关于这位新监督的记载,来看看他维护其阶层既得利益的用心,是如何导致教育使团被召回国的。其一是:
从他抵达之初……便就使团的管理和学生的非中国化的行为向北京发送了一连串不利的报告。……中国学生悠哉游哉的举止使他大为震惊。他深感他们已经丢掉了构成中国官吏阶层的儒家学者所具有的全部品质。……他们对构成中国整个教育基础的中国经典,所知甚少,也毫无兴趣。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