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专业地预估票房?(2)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在1967年之后的新好莱坞时代,电影投资逐渐加码,好莱坞对风险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巴瑞·李特曼(想知道是谁请百度)在80年代提出了一个票房预估的基本模型和方法,这就是著名的李特曼模型,当然在中国它还是属于非著名阶段。具体如下----图表引用自《当代西方电影票房预测研究的发展演变》一文,作者王建陵
根据这个模型,利特曼得出了一个回归方程式:Y=-28.482×106 7.232×106顶级导演 14.846×106明星 11.818×106科幻 13.858×106续集 24.932×106奥斯卡提名-4.966×106剧情 6.972×106影评 3.814×106大发行公司。看不懂也没关系,大体上意思就是将每一个因素作为一个变量,每个变量具备一定的权重,当所有的变量因权重关系的不同,组合在一起时,就是最后的票房结果(如果你也看不懂我这句话,那你吐血去吧)。在这个模型之后,很多公司对这个模型开始了深化,比如做明星影响力评分的媒体越来越多,类型明星越来越容易出头,也越来越容易被淘汰,专业的经纪公司变得更为兴盛;对奥斯卡的争夺也越来越残酷,和政治说客一样,好莱坞也开始雇佣公关公司游说评委(哈维-韦恩斯坦近几年风头大盛,了解电影行业的人应该知道一点他的故事),这个模型也在逐渐丧失它最初的价值。
随着传播学的发展,整个调研行业变得更加专业,对于电影的观众调研和研究也在80年代之后变得更成熟。围绕电影这种项目制生产方式,在好莱坞的调研咨询公司那里衍生出了很多种调研模型,分别针对于整个项目进度中的各个阶段,准确率也越来越高。这些咨询公司也逐渐认识到历史数据的重要性,开始建立整个好莱坞的资料库,所谓的第三方票房统计和监控也是在这个阶段之后才变得更公开更准确的(以前票房各个公司自己都未必很清楚,80年代录像机的普及,电影发行渠道的改变,使得电影制作公司必须要频繁与各类公司进行结算,也促使了财务信息的透明化)。从那个时代到今天,已经过去三十年了,对北美市场来说,未来三年以内的评估预测,观众的兴趣变化,趋势研究,调研咨询公司基本上都可以做的很到位了(至于怎么到位的,保密,请私下咨询我,除非@梁巍 前辈告诉我相对论的票房评估体系是咋样的 )。
但是,是不是这样就可以确保一部电影的票房有了绝对保障了呢,NO……犀利的阶段性小结:当大家都成为高手之后,谁能胜出的主要原因,不是你做的多么的对,而是你犯的错误足够的少。这个阶段就要说一说开头的那句话了,就是控制。如果在电影行业有过从业经历的人,应该都清楚,电影与房地产行业相似,是个高度细分,项目制为主的行业,他的人力资源组织是松散式、临时性的,这就给项目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在项目策划、创意基本上都没有问题之后,一个项目的成败依然是由人来主导的,如果对过程的控制出现问题,所有的预估都会化为泡影。也就是说决定性因素不在于能否预估到票房,而是能否控制各个节点的变化,完成原本预估的目标。以制作环节为例,成熟的电影公司的项目团队,一定是扁平化的管理,这种方式会减少决策失误,好莱坞几十年的经验告诉他们,当电影成为个人的抱负时,喜剧性的结果不多见,悲剧性的结局很普遍。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