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的电影似乎都在与心怀恐惧的自我对话(2)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电影《迷魂记》剧照
独孤岛主
对于普通影迷或对专业电影研究者,或参与电影各方面制作的业内人士来说,“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这个名字,几乎已经成为电影创作与观看基因的一部分。这位1899年出生在英国伦敦的导演,已被贴上了无数街知巷闻的标签,比如“悬念大师”或“比胖更胖”,无数后来者追随他的“麦格芬”思路,在无数类型片中试图模仿到他的创作意图。他是法国新浪潮主将的偶像,也是文化研究学者非常感兴趣的对象,同时又以极富喜感的外形与冷面滑稽的出场方式在自己主导的影像中登场。
在希区柯克的120岁诞辰到来之际,德国的Tu r bine蓝光厂牌发行了一部名为《惊魂记:遗产收藏版》的套装,收录了包括拍摄于1960年的希氏经典《惊魂记》及后续翻拍及受到启发的相关作品在内的八部电影。此套装中的《惊魂记》1960版收录的是目前最完整的德国电视播映未剪辑版。这部成本仅80万美元,且班底及摄影棚直接取用自希区柯克电视剧规制的影片,不仅在当时震慑了观众,在数十年后的今天,也成为了惊悚电影的精神分析范本,其中不少经典场景,是许多创作者的拍摄与剪辑圣经。其完整版此次依然被列入出版计划,本身也证明了《惊魂记》重要的经典地位。
【青年时代】
正如我们面对世界电影史上所有的“伟大导演”一样,必须承认,“伟大”的背后,一定有不可替代的成长经验与挫败过程作为支撑。1899年8月13日在英国伦敦出生的希区柯克,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在这个信奉天主教的家庭中,当时作为水果商的父亲、比他大7岁以上的哥哥姐姐对年幼的希区柯克的严格规训构成了他在交流上的鸿沟。
无论是希区柯克自己的回忆抑或传记作者听来的传闻,他的童年时代是夹杂着对家庭主业及弥撒场景的深刻印象及对外部世界无法逾越的隔阂度过的。在学校被神父举重若轻地打手心、被警察拘留五分钟等桥段,成为解读希区柯克童年及至后来他作品中出现的种种“变态”细节的钥匙,也是他心中渐次累积的恐惧来源。他是一个自觉孤独并锁闭内心的孩子,但并不代表他是一个自闭症患者,相反,独善其身养成了他对世界的敏锐观察及厚积薄发的作风。
青年时代的希区柯克,开始对戏剧、电影、绘画等产生兴趣并深入钻研,20岁时在其供职的亨利电讯公司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麻醉剂》,以一连串状似凶杀的场景构成了一个拔牙过程中妇人的梦境。
这也许是希区柯克的“作者性”最早的萌芽,在电讯公司的技术员生涯没有持续多久,他便跳槽到拉斯基明星公司担任字幕设计。彼时英国电影仍在低谷的默片时代,希区柯克大量吸收来自格里菲斯等前辈的电影观念,并实践于默片字幕卡的设计中。事实上,从影之初希区柯克并未冀望能当导演,但对艺术本身的强烈渴求,必然迫切地在适当的时机推着他往前走。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