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的台湾文学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1945年9月,日本对台湾殖民统治结束,台湾回归祖国。但是在初期,社会动荡不安,特别是“二·二八”事件后,一些正义作家收到迫害;而日本殖民后遗之语言的障碍,使得接受日语教育的台籍作家,在国民政府全面禁止日语的政策下,面临失语的问题,必须重新学习中文写作而被迫沉默。种种原因促使台湾文坛相对沉寂。
6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横的移植,大量吸收西方的表现技巧方式,成为台湾现代主义的浪潮,被称为无根放逐的一代。台湾的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于50年代中后期,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到60年代进入高峰,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流,取代了50年代反共文学的统治地位。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与发展是当时台湾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条件下的产物。朝鲜战争爆发,台湾成了资本主义阵营防卫链条中的前沿阵地。随着美国经济和军事援助的加强,美国和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观念也不断渗透、输入到台湾。文学上的现代主义思潮,就是西方政治文化思想冲击的一个结果。
台湾现代主义浪潮首先是在诗歌领域掀起的。1953年2月,现代诗人纪弦创办了《现代诗》杂志,用大陆带来的现代诗的火种,点燃起台湾现代诗革命的火把。
1956年1月15日,纪弦在台北发起和成立了“现代诗社”,参加者有83人,后又有19人加盟,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起到启蒙和推动作用。第二个高举现代主义旗帜的是提倡超现实主义的“创世纪诗社”。“创世纪”由痖弦、洛夫、张默等于1954年10月在高雄市左营创办。从创刊号至第10期,大致离不开发刊辞和社论所提出的建立“新民族诗型”的主张。但是,从第11期开始,《创世纪》却转向高举现代主义的旗帜,公开提倡和引进超现实主义,成为是台湾诗坛最前卫的现代主义诗社,也是创作和理论最丰富的诗社。
现代派诗歌强调自我意识,注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度表现;刻意于意象的经营;技巧、形式、语言的求新求变。纪弦是台湾现代派诗人的擎旗者,诗风多变。50年代前期的诗受西方现代派影响,有浓重的自我中心、极端个人主义的特征,但以后则日益悖离他的现代主义理论,其内容往往不是遁世而是人世的。他有不少诗抒写了美好的理想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化为泡影, 表现"现代人"的精神创伤,特别注重 渲染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幻灭感和失落情绪。不少诗兼具自嘲和嘲人的韵味,体现诙谐幽默的特点。他的一些乡愁诗则与他在提倡现代主义的"知性"的理论主张更相径庭,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浓郁的中国传统诗歌的色彩。如他的名作《一片槐树叶》。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