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的台湾文学(4)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台湾文学打破某一流派一统文坛的局面,出现了多种流派、多种风格、多元并存的格局。在纷繁多姿的文学思潮中: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再度崛起,乡愁文学向探亲文学转化,现代主义、后现代派文学的登场,还有女性主义文学、后乡土文学,原住民文学创作和台湾年轻一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出现,最值得关注的是“文学台独”的出现。
首先应当提到的是台湾后乡土文学,它与70年代的乡土文学思潮有很大不同。过去的乡土文学思潮,高举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大旗,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剥削,同情和反映台湾下层劳动群众的疾苦,是一个统一的独立的文学活动,但到了80年代,它已演变成两种文学主张互相对立的后乡土文学运动。
有一部分乡土文学作家提出了所谓的“台湾文学自主”论。与“台湾文学自主”论相对立的是“民族文学”论和“第三世界文学”论。以陈映真、杨差、胡秋原等为首的一批作家高举民族主义和“第三世界文学”的旗帜,以《文季》和《夏潮》为主要理论阵地,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台湾文学自主”论的“分离主义”和“地域主义”等错误倾向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他们认为: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台湾意识”与“中国意识”是互相一致的、任何所谓台湾文学独立的主张,都是与一个中国的原则相悖离的。
80年代以后出现的另一文艺思潮,就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发起人物是台湾第三代诗人罗青,他发表的《七○年代新诗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专精与秩序》等一系列文章,被认为是台湾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纲领。后现代主义所提出的文学观是与现实义、现代主义文学观相对立的。它既反对文学的“真实”论,而将主要矛头指向写实主义的模拟论;也反对现代主义的一元论的艺术观,提倡文学与多学科结合,讲求诗与画(产生了“视觉诗”)、诗与影结合(产生了“录影诗”)、诗与声结合(产生了有声诗)、诗歌与新闻、报导、广告结合(产生了新闻诗、报导诗、广告诗),这些大大开拓文学艺术的新天地。
除上述文学思潮之外,70年代始兴起的新女性主义运动,对八十年代后台湾女性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女性文学并不是八十年代台湾文学所独有的,它与台湾各个时期的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密切相连,不同年代的女性主义文学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50年代的女性文学,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和妇女的生存境遇。女性主义作品的基本主题是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礼教,反映被压迫的台湾妇女的婚姻悲剧与精神痛苦,反映由于祖国不统一给爱情婚姻所造成的悲剧。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