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汉语文言文专业论文,汉语教育论文(8)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可以说,在儒家思想传统中,本就有浓厚的尚义好勇的基因,只不过因后世统治者的专制政策与应运而生的腐儒群体的“共谋”而被遮蔽了。
这一思想传统在秦汉之后虽被摈于边緣,却也不绝如缕。而到明中叶随王学之兴萌发了生机。王阳明为一代大儒,事功却多为兵事武略。他与弟子切磋,每每言及“大勇”,有“勇为仁之资,正吾侪之所尚欠也”之说。其学说的核心“致良知”,主旨便是张扬主体精神,由此而声称“做得个狂者的胸次”。据其《年谱》所载:“二十六岁寓京师,边报甚急,于是留情武事,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每遇宾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为戏”,“旧游俱以才名相驰骋,学古诗文,先生叹日:‘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遂告病归越”。其后学泰州诸人更是不受羁縻的人物,李贽直接称王艮为一侠客,王世贞则将泰州诸人归为江湖大侠。正如黄宗羲形容的:“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王学的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清代。不要说清初的黄宗羲等人本身就是承接了阳明的思想血脉,潜在的影响痕迹稍微留意便不难看到,如前述《野叟曝言》写文素臣:
“素臣幼慧,方四岁时,即通四声之学。文公每置膝上,令其谐声,以为笑乐。偶问其志:‘愿富贵否?’日:‘愿读书。“欲中状元否?’日:‘欲为圣贤。”’此事便类似于王阳明年谱中所记载的十一岁时不欲登第而愿为圣贤的佳话。
至明中后期,随着政治矛盾的加剧和边塞告急,读书人对军事用兵有了较多关注,钱谦益描述这种风尚说:“余在长安,东事方殷,海内士大夫自负才略好谭兵事者,往往集合邸中,相与清夜置酒,明灯促坐,扼腕奋臂,谈犁庭扫穴之举。而其人多用兵事显,拥高牙,捧赐剑,登坛而仗钺者多矣。”除此之外,明清鼎革之际的社会剧变和民族矛盾激生出一批具有侠义担当的文臣大儒、仁人布衣引领侠义风尚,如孙奇逢、傅山、顾炎武等。彼时文人意识到了通过力量主宰人生和掌控社会话语权的紧迫性,力求探索出一种儒侠结合的理想化的人格和行为范式来立世、应对社会危机。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读书人虽然具有张扬的心态,却困于动荡社会现实而无用武之地,只能如辛稼轩般在文学天地一展豪情,“写孤愤情怀而追求英雄气象,这是清初文学思想引人瞩目的特色”。于是众多文人的文学作品中便充斥着英雄气和侠情,如归庄所说:
“豪杰之士,抱用世之略,不幸遭时不造,槁项衡门,不得已而以诗白现”,“结纳齐、鲁奇节之人,燕、赵悲歌之士,间以诗歌发愤抒情”。其作品则大多如“学成会取通侯印,才大要登上将坛”,“忽然废书起长叹,文士雕虫何足算”。再如顾炎武,“祖生奋击楫,肯效南冠冈”,“何当整六师,势如长山蛇。一举定中原,焉用尺寸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