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陈三五娘》上海香港翻拍成电影,轰动海内外!(3)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1955年6月,剧团携《陈三五娘》首次奉调赴北京演出,《戏剧报》(《中国戏剧》的前身)特地撰文褒奖,并在封底内页刊登剧照。当年12月,《陈三五娘》再次荣获当时文化部颁发的中国第一批优秀剧目奖,于是各地纷纷把剧本编辑成书印刷出版,包括闽剧、莆仙戏、潮剧、桂剧、越剧、川剧、秦腔、豫剧,以及评剧、昆剧、黄梅戏等16个剧种,移植了《陈三五娘》这出戏,这在剧坛十分罕见,文坛刮起“陈三五娘”旋风。
华东会演结束后,广东潮剧团派了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萧南英到泉州学习取经,再把梨园戏的剧本加以移植改编,后来改名《荔镜记》并摄制成潮剧电影。同一时期,中央歌舞剧院也派北昆名演员,到泉州学习整出戏的表演科步,并在返京后作汇报演出。
彼时,京城的“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应中国新闻社之约,把《陈三五娘》改编为章回小说向海外报社发稿,受到广大海外华人特别是闽南侨亲的青睐。画坛也不闲着,著名画家张光宇亲临华东会演现场,创作了多幅速写;1955年9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白描连环画《陈三五娘》,这是厦门的文学家和画家珠联璧合的结晶,作品发行后反响很大,供不应求。
有趣的是,当时连小小的书签,日常使用的记账本,老百姓的厅堂、睡房、厨房,随处可见“陈三五娘”,这对才子佳人进入千家万户。
电影热播万人空巷 田汉赞五娘“芬芳”
很快,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决定将《陈三五娘》搬上银幕,摄制为彩色戏曲艺术片。
1956年年底至1957年年初,梨园戏《陈三五娘》剧组成员分赴沪上,进行数个月的筹备拍摄。“拍摄规格很高!”尤春成曾听剧团前辈提及,当时上海越剧团的越剧表演名家曾到拍摄现场观摩。
1959年,电影拍成后率先在福建放映,闽南几度出现万人空巷的场面。同时,电影向全国及东南亚地区发行播映,引起极大影响,海外的闽南华侨看到熟悉的家乡戏,无比激动。电影剧组回到泉州,演员走在街上,路人视为明星而紧盯不放。
考虑到方言的障碍,电影厂制作了“普通话”版《陈三五娘》,请来上海的话剧演员用普通话进行对白。著名剧作家田汉看完赋诗:“争说多情黄五娘,璇秋乌水各芬芳。”诗中的“乌水”,指的便是五娘扮演者、梨园戏著名演员苏乌水。
彼时的香港电影已逐渐走向繁荣,他们也把镜头转向“陈三五娘”,1957年越华兄弟影业公司摄制了电影故事片《陈三与五娘》,1967年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摄制了黄梅调故事片《新陈三五娘》,这两部电影都参考了梨园戏的演出剧本。
如此热潮在改革开放后也一度出现。1980年,梨园剧团到香港演出时,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的闽南华侨和台湾同胞闻讯后,纷纷乘坐飞机特地来欣赏久违的家乡戏。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