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智慧之“农时谚语”(4)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1、关于“植”
(1)有讲播种的,如:
舍不得种子,打不着粮食;庄稼长得好,全靠播种早;天旱播种宜深,逢春播种宜浅;宁在时前,不在时后;
(2)有讲合理种植的,如:
稀三箩,密三箩,不稀不密收九箩;地尽其力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肥田土好栽稀些,瘦田土丑栽密些;麦子稠了一扇墙,谷子稠了一把糠;(3)有讲锄草松土的,如:
种在犁上,收在锄上;锄地胜抵三分雨,松土好比下次肥;一遍锄头,顶遍粪,三遍锄头,土变金;(4)有讲间苗、补苗的,如:
多补一棵苗,多收一把粮间作产量高,多种收获大;间小留大,间密留稀,间弱留强,间多补空;禾苗小,要趁早,除去小,留选好;2、关于“收”
(1)有讲适时收获的重要性的,如:
麦黄了,就要割,又怕起风又怕落;九成黄,十成收;十成黄,九成收;麦子一熟不等人,耽误收割减收成;就早不就晚,抢收如抢宝;(2)有讲各种作物具体收获季节的,如: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的枣儿甜如蜜;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甘薯收;处暑收黍,白露出谷;(3)有讲收割经验的谚语,如:
细打细收,颗粒还家;秋收打谷又犁田,来年又是丰收年;小麦不怕神共鬼,只怕四月八日雨;这些谚语都是说农业收获的,我们说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农业的丰收,因此在收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做到及时,一定要认识到农业收获对农民的重要性,并且在收获过程中要注意收割的技巧,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以此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证生活的质量。
3、关于“保”
(1)有讲植物保护重要性的谚语,如:
光栽不护,白搭工夫;天干三年吃饱饭,虫害一时饿死人;有虫治,无虫防,庄稼一定长得好;一亩不治,百亩遭殃;(2)有讲如何预防病虫害的,如:
除虫没有巧,第一动手早,春天杀一个,强过秋天杀万条;冬天把地翻,害虫命归天;要想害虫少,除尽地边草;种前防虫,种后治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其聪明的智慧,根据生产劳动中的亲身经验,总结了一套人事方面的口诀、谚语,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行动的指南。谚语是人民大众自己的语言,农业生产是民众的活动,用谚语来反映民众的生产劳动,就显得特别的亲切随意、生动贴切。
“天时”“地利”“人事”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的配合和有效的联系,正体现了农业操作的程序:节令农时、改土深耕、施肥积肥、农田水利、预测旱涝、合理播种、防虫除害、收获贮藏等方面的知识经验,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谚语与之相对应。谚语以其通俗简短、生动活泼的语言渗入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农业谚语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窗口,它以其简洁的语言,表达着农民的心声和爱憎。农业谚语在汉谚中数量大,是汉谚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部分。高尔基曾说:“谚语和歌曲经常是简短的,其中包含的思想和感情,可以写出整部整部的书来”。农业谚语的历史之久远,流传之广泛,数量之繁多,以及知识概括,经验总结等方面都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历史特点,农业谚语在今天仍然不失为传播农业生产经验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中国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反映农耕文化的谚语浩如烟海,这些农业谚语在当今社会,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安排农业生产,“天时”“地利”“人事”这三个方面的配合和联系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