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昊辰:如何理解一首古典音乐|专访(11)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突破与捍卫:贝多芬与勃拉姆斯的成败
新京报:你在《演奏之外》里面也曾经提到过贝多芬的《降B大调第二十九钢琴协奏曲》(下文简称Op.106),尤其是关于调性的分析和否定的力量那里,我觉得非常精彩。我非常关心这个作品的第三乐章,很多不同的人对这里提出过不同的见解,罗曼·罗兰他好像提到过关于回归宗教的问题,克列姆廖夫曾经说过第三乐章是一个悲剧的发展及对激情的拒绝,并且含有从社会回归个人的路径选择。杨燕迪先生则判断贝多芬晚期的基调,是对苦难的和解。
再比如像贝多芬晚期的第九交响曲,他在最后的合唱乐章具有一种不断把前面乐章出现的材料进行否定的处理。比如说,第一乐章的动机出现,然后被器乐歌唱化的宣叙调打断,第二章乐章的D小调主题闪现,也被打断,然后直到第三乐章的沉思,把这些都打断以后,《欢乐颂》出现了,他的这个处理似乎也有一种突破,表达非常直白,贝多芬似乎有把交响曲形式逻辑性表达转化为偏向内容表达的意味。您对晚期贝多芬有一种怎样的判断呢?
张昊辰:你刚刚提到《欢乐颂》的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其实《欢乐颂》的动机,在前面的乐章就出现了。所以我觉得贝多芬到了晚期,尤其是他的弦乐四重奏中出现了阿多诺所说的“分裂的征兆”。但是在这之前,某种“整体性概念”在他的作品当中是非常突出的,贝多芬的伟大可能在于,他能够给自己设定各种各样的阻碍,或者说分裂的征兆,最后还能够把这些分裂的动机全部回归为一个整体。把它扩展到一定的极端,再拉回某一个中心,这样形成的整体性,就有了更加强烈的凝聚力和张力。这个我在自己写贝多芬那一章的时候,也有提到。你刚提到的Op.106就是一个典型。

张昊辰:如何理解一首古典音乐|专访


位于维也纳的贝多芬故居。
新京报:那么你对Op.106的第三乐章是怎么体会的呢?从一个外行人的观感,我能够认知到这个乐章巨大的处理难度,无论是体现在篇幅,还是表达上的复杂性,这个乐章对于背谱演奏应该是很有难度的吧?
张昊辰:对我来讲好像不是,因为我没有遇到很难背谱演奏的作品。贝多芬的作品我觉得是容易背谱演奏的,比如Op.106,因为逻辑性特别强,只要你能抓住这个逻辑关系,整个曲子的脉络就会显得非常清晰。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