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九十年代之文学」畅销的兴起、圈子的消逝和私人写作(3)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在上世纪90年代,许多畅销的文学作品纷纷登上电视荧幕,反对主流的边缘人也已经喊出他们的口号,70后作家初登舞台,人们面对万象纷呈,说“90年代是多元的”,“90年代是无名的”。就像不善言辞的作家林白,在一次笔会中说,“现在还说不清它是什么样的时代,但我觉得我比较喜欢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容忍和容纳了我的小说……我热爱90年代,感谢90年代。”
10年之中,当局者迷。似乎总要在时光流转之后,当时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才会逐渐变得清晰。作为上世纪90年代文坛的亲历者之一、曾经的《东方文化周刊》主编、现在的《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在世纪之交写下对1990年代的总结,他在《90年代文学论纲》一文中将1990年代称为一种“过剩文化”(美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提出的理论),并将1990年代的文学称为主导文化中派生或分裂出的碎片。——无论1990年代多么纷繁多元,1990年代仍然带着1980年代的余温,不仅主要的作家都来自1980年代,连新出现的文学现象也可视为1980年代的剩余和分裂,在1980年代文学生产过剩之后,1990年代文学出现了许多困境和闪亮的碎片。
“80年代一些重要的作家依然是90年代的重要文本,王蒙、贾平凹、铁凝、王安忆、莫言……等人都完成了他们的重要作品,他们都拿出令人信服的长篇力作,而这些力作都是他们在80年代写作的一种凝聚或裂变。90年代新出现的韩东、朱文等新生代作家则是马原、徐星这些80年代先锋派在新的历史情境的孳生和繁衍,像陈染、林白等女性实际上扩展扩大了80年代张辛欣、刘索拉那种极端的情绪。作为90年代文学代表人物的王朔的思想在80年代亦已形成,并没有什么发展,只不过在90年代有了传播的空间和更多的受众。”
在1990年到来之前,冯骥才预言一个时代即将终结。与冯骥才不同,王干认为文学在1990年代并没有中断,1990年代是1980年代的剩余和分裂。在界面文化对诸多1990年代文坛人物的访谈过程中,发现事情往往是两者合一的。在这十年中,文学热无可置疑地退潮了,正是在退潮中,文学呈现出多元分裂的样貌,尤其是,涌现出许多文学个体,他们下海经商、从单位辞职下岗,与主流文坛一拍两散,最后逐渐淡出、远走他乡或是持续创作,而他们的影响却一直延续至今。我们采访了作家周梅森、韩东、棉棉、林白、编辑魏心宏、王继军,学者何平等人,从畅销写作、断裂一代和私人写作三则,切入1990年代的万象纷呈。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