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之战、白登之围,司马迁为什么非要把大胜写成是大败?(15)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事实是,直到后来陈豨造反被灭,刘邦对匈奴的态度都一直很强硬。只是因为汉朝实在拿机动性太强的匈奴没办法,所以直接空出代地作为缓冲区,让匈奴无人可抢,同时才衍生了“和亲”、谈判的想法。
也就是说,汉匈和亲最初应在前196年冬天以后,即刘邦死前一两年,而不是一般认为的前198 年。
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平城之战会被司马迁《史记》记载成大败,也是从那时开始就出现了“刘敬和亲”等事迹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就是司马迁自己的立场作怪,我之前引用的所有战争资料,都是出自《史记》,刘邦和汉军明明击败了韩王信、匈奴左右贤王等人,周勃、夏侯婴、郦商、靳歙等人也都有在平城、白登的作战记录及战后封赏,难道司马迁会看不懂这其中的胜败么?
只能说,司马迁因为个人的人生经历、立场,导致他一直反对汉武帝等人针对匈奴的主战立场,而他本人一直是“反战派”,从而故意歪曲了相关史实,甚至在汉匈战争的源头上就大做文章,从而让“历史研究”服从于“现实政治立场”!
这对治史来说,无疑是极其可悲的,其实质出发点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随意打扮历史、蓄意抢夺历史解释权!

平城之战、白登之围,司马迁为什么非要把大胜写成是大败?


司马迁的逻辑其实是这样的,他坚定认为匈奴很强大,汉朝打它注定讨不到好,就算击败匈奴也是得不偿失,而最有力的“证据”当然是——汉高祖刘邦从一开始都打败了啊!
从这个出发点,我们就会发现《史记》相关所有的“坑”!
比如“中诱敌之计”,认定冒顿单于故意示弱,刘邦又不听刘敬谏言执意进攻,结果被困白登。应该说当时刘邦确实是冒进,但主要是情报不明,而非故意中计,再说,虽然刘邦有些冒险,但总归算是“中心开花”,战事反而因此取得速胜。
比如陈平在白登献计贿赂阏氏,要不是当时彻底低头乃至签下“城下之盟”,冒顿单于怎么会网开一面、放刘邦突围呢?
要不是平城大败,刘邦怎么会奖励刘敬、同意他的“和亲”政策呢?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