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麦诞辰百年:神秘导演的双重生活(4)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这一辩证法,充盈在侯麦的绝大多数电影中。
就像《圆月照花都》里面的女主人公,她在男朋友穷追猛打的爱情当中,体验不到自己对于对方的爱,她害怕爱的消失,于是她选择放荡。只有在那夜夜笙歌的放荡之中,她才能感受到自己男友对于忠贞的渴望。
也正因为这一种悖反,让侯麦的电影总是让人哭笑不得。悲剧的地方在于,这是一种存在于我们人性深处的让人痛苦的两难,喜剧的地方在于它的无解,因为诱惑来源于这种欲望之间的张力,而一旦做出选择,张力也就随之消解。就像忠贞/淫荡这对姐妹花,要么同生,要么共死。借用陈奕迅的歌词,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永远有恃无恐”。
侯麦对于这一司空见惯以至于轻佻、深入人心以至于庄严的困境,有着切身的体会。研究者认为最接近侯麦亲身经历的《夏天的故事》,对这一选择困难症做出了极为生动的描写。男主人公意识到了选择就是痛苦的终结,也是快乐的终结,于是他选择逃之夭夭。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一定的安全距离之外,同时虚幻地拥有这两者。
《夏天的故事》(1996)
与这个时代的时髦毫无瓜葛
如果顺着这种思路,侯麦就会最终走向虚无主义的尖利,但侯麦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最终给出的答案仍然是信仰。
在侯麦看来,信仰就是一场冒险,一种赌博,一种死地求存,一种不可能中寻找可能。绝望是信仰的基本条件,在绝望之中热望,才是信仰的真谛。
所以说,在《绿光》里、在《冬天的故事》里,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热忱最终拯救了这两个主人公。当然在《慕德家的一夜》《O侯爵夫人》中,你还能看到一种更为世俗的救赎方式。前者的男主人公最后发觉天使其实有着魔鬼的一面,但他的选择是不戳穿。后者的女主人公发现天使就是魔鬼,两者根本并行不悖。女主角的选择是同时接纳这两者,或者说,同时否定这两者。
承认并接纳不完美,才有幸福的可能。
侯麦终其一生都在这种情感伦理游戏中打转,与20世纪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完美地擦身而过。也正因为此,他非常幸运与这个时代的时髦(它们的另一称呼叫做幼稚)毫无瓜葛。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