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山川︱乡土刘家湾(6)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故乡山川︱乡土刘家湾



在明清五百余年的历史中,能够接受良好教育走出家园成名立业的刘家湾人并不多见,载入当地史册(日照县志)的可能只有滕龙、滕凤俩兄弟。这两位老人家系海曲滕氏九世祖,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双双被选为贡监。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是一个族群、一个地方、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基。清末以来,刘家湾人逐渐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培养。虽然,私塾教育因落后于时代,当时在全国已趋于没落,但在刘家湾却才渐成规模,至抗战胜利前夕,村里发展出了号称“七套半”的私塾(一处只教自家子弟、不对外招收学生,号称“半套”),刘家湾的私塾教育至此达到顶峰。这也是刘家湾平民教育发展的肇始、乡村教育发展的开端,由这些私塾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刘家湾文化传播的种子。他们及他们的子弟大多又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为刘家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化人,刘家湾的民智由此开启,这“七套半”的私塾应该是功不可没。
上世纪上半叶,在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在传统儒学与新学的激烈碰撞中,刘家湾虽然僻处一隅,但时代的大潮浩浩荡荡,私塾教育终究要让位给新式学堂。1945年,刘家湾获得解放,新学开始普及,更多刘家湾的子弟逐渐有条件走进学校,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他们由此走出家园,融入到外面的世界中。
经过百余年的不懈努力,厚积而薄发,刘家湾人对子弟的培养教育终于结出了硕果,一些人成为所在行业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据2019年版的刘家湾村志记载,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刘家湾村走出了硕士研究生27人、博士研究生4人,副高职以上专业技术人才20人。他们能够茁壮成长、散芳吐蕊,当然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但无疑也得益于刘家湾这片沃土的培育和时代撒向他们的阳光雨露。
春夏秋冬、草木荣枯,时光流逝、岁岁年年。古往今来,在刘家湾这片热土上,成千上万的人出生于此,或者由外乡踏足进来,在此扎根、生长、奋斗,成为这片土地上的耕耘者、守护者、传承者。也有的由此出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将特色鲜明的乡风乡俗播撒向万水千山、五湖四海,在异域他乡开枝散叶。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