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郑敏:从遥远星河倾听人类的信息……(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除了写诗,郑敏也常常译介西方的诗歌,发展出文学批评的眼光,因而有着更强的多元理解和包容视角。上世纪80年代,当新兴的“朦胧诗”遭到一些主流舆论的非议时,郑敏在《诗刊》杂志上发表《诗的深浅与读诗的难易》一文,批驳认为“朦胧诗”难懂而不具有欣赏价值的观点。
她认为,读懂的难易并非衡量作品价值的标准,衡量文学的标准应当是看作品能否丰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看它有没有帮助人们理解时代、历史、社会,并且能否促使读者在理解世界的基础上去改造世界。她表示:“我们应该多鼓励诗人进行自己的尝试、探索和创新,使品种不多的诗圃不断展出新的品种,让它们在实践的土壤里争艳,而不是急于取消哪一种。”
智性写作
郑敏的诗歌,因为有哲学为筑基,一直闪耀着智性的光芒。
1939年,抱着攻读英国文学初衷的郑敏考入西南联大,却在注册时把意向专业改成了哲学系。“深感自己对哲学几无所知,恐怕攻读文学也深入不下去,再加上当时联大哲学系天际是一片耀眼的星云,我心想,这真是千载难逢的天象……”后来,她这样解释。
郑敏自述,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与“中国哲学史”、汤用彤的“魏晋哲学”,郑昕的“康德”、冯至的“歌德”、冯文潜的“西洋哲学史”和“美学”,共同影响了她的哲学思考。
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郑敏开始尝试写诗。从创作伊始直到第一本诗集《诗集:1942—1947》的形成,冯至对她的影响至深。冯氏诗歌中的文化层次、哲学深度和情操,都极大地感染和启发了郑敏。很多人认为诗是情感、是生活,但在郑敏看来,诗是经验的提纯和升华,九叶派其他诗人也一致这样认为。
罗振亚认为,郑敏垫高了整个中国诗坛的思维层次,她把卞之琳、冯至等人开辟的智性传统发扬光大了:“这种智性写作,不是把自我的情感和现实的生活直接呈现出来,而是把生活和情感作为表现对象,然后与写作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进行一种有距离的观照,这促成了一种智性的写作,沉淀了理性思考。”
深受哲学涵养的郑敏善于静观默察,在她的诗歌中,自省的哲学意味很浓。后来的朦胧诗派成员、以及在此之后一些重视智性写作的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郑敏的影响。比如朦胧诗素来讲究一种思考的品格,很多女性诗人并不局限在性别的圈子里去书写,同时也思考性别之外的思想。罗振亚觉得这和郑敏早期的开拓是有一定联系的。
“她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诗人,在诗歌中超越了性别的局限。”罗振亚如此评价。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