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逝世一周年:江湖永忆,侠情不远(6)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格子:我们也不是专业研究者,都是普通读者。金庸给了我们一个很朴素的概念,就是“侠”。“侠”显然有很丰富的层次。说说对于“侠”或者“侠客”的理解吧?
无忌:正史里其实只有《史记》和《汉书》里面有《游侠列传》。按照雷海宗的描述,春秋战国时候,士人分化,文化的成为“游说之士”(如苏秦张仪),习武的就成为“游侠之士”。正史里的“游侠”,当时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有财富,有权力。
比如司马迁写的战国四公子,汉代的郭解,都是能养门客的。这些个体的“武士”不是侠,养着这些人的才是“侠”。魏晋之后,作为阶层的“侠”就不存在了。唐以下,传奇小说里,基本都是个体化、来去飘然的剑侠、独行侠,更接近于后世武侠小说的形象。
当然,侠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层面。根据钱穆弟子余英时的研究,侠作为一个阶层实体不存在之后,却作为一种精神、一种风骨,或者道德行为准则流传下来。所以后来的史书里常说一个人有“侠气”、“好任侠”,这个人可能会武功,比如闻鸡起舞的祖逖、出将入相的王阳明,但也可能完全是文士,丁点武功不会。
他们为什么被称为“侠”?就是因为这些精神。这种精神或者行为准则,最重要的就是李白在《侠客行》里写的,“三杯吐然诺,五岳相行轻”。言必信,行必果。说话一定算数,一定要践行承诺,同时如果是门客知交,一定要尽忠守义,哪怕杀身成仁。历史上有特别多这样的故事。
修订版的金庸全集里面,每一部都有后记。金庸先生就在后记里批评一些流行的武侠小说大多数时候“在武不在侠”。言必信、行必果、锄强扶弱、匡扶天下、为国为民,都是他作品里常出现的。
从个人层面,我们为什么会喜欢武侠?武侠是成人童话。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很难说像侠客一样,遇到不平事就拔刀相助。我们是普通人,可能也会想一想,掂量掂量,每个人都会。但金庸小说里,侠不太去做这种思考,义无反顾,因为他有武力上的这种能力。胡斐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一路追杀凤天南,就是因为这种道义上的自觉性。
反过来想,为什么清末民初的时候兴起新派武侠,大量在报章连载?恐怕也跟当时的时代气氛有关。外敌环伺、国家疲弱,所有人都有无力感,当然会想象某种超能力群体出现。当然,侠有各种类型,杨过、郭靖、令狐冲、胡斐都不一样,但那只是行为方式区别,不是价值区别。
东郭:金庸先生说,侠是武侠小说的精神。那么武是什么?我觉得是武侠小说的骨骼、骨架。故事要成长要丰满,首先骨架要长大。侠义精神,重信重诺,扶弱锄强,放在别的地方行不行呢?比如科幻小说里,也可以。那么武侠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品类,区别在哪儿?就在武。金庸恰恰是用“武”传递了“侠”。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