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帮助抑郁、双相青少年加快康复?父母要主动了解这个非主流文化(3)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如今的大学、中学里,有部分学生是同性恋、甚至发生过同性性行为,在学生圈子当中早就不是秘密。
目前主流精神医学认为,无论是同性恋、双性恋、还是跨性别者,只要个体自己愿意承担随之而来的压力和困难,未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也未对自己的社会功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话,就不算是精神障碍。
从积极的角度看,这确实尊重了LGBT群体的权利,我们不能带着有色眼光认为他们“有病”。
但从另一角度看,这令大众忽视了LGBT群体形成的心理社会因素,尤其是他们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从而缺乏了去积极干预的意识。
我们在临床中接诊的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患者中,部分继发同性恋倾向、甚至继发同性恋性行为,又或者伴有性别烦躁(即以前俗称的“易性症”,又被称之为“跨性别者”,希望自己成为与生理性别不同的另一性别,且引起了痛苦和社会功能受损)。
我们并没有刻意去扭转他们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同,但这个问题明显对他们的情绪、行为和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果他们不能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同问题,其情绪障碍也难以缓解。
所以在征得他们的同意下,我们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TPMIH)寻找这个问题背后的心理根源。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部分“性别烦躁”及继发同性恋其实是后天形成的,主要心理根源是叠加性心理创伤(比如反复遭到同性欺负、或遭到异性伤害等),以及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与同性发生关系时的愉悦、兴奋感;幻想自己成为另外性别时的兴奋感)。
而当他们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得到修复后,恍然大悟,随之也恢复了更多的理性,大部分人最后选择了符合主流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我们认为这部分同性恋和“易性症”是继发的。
从这个角度看,LGBT群体中有部分人其实也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一方面这导致他们选择了成为LGBT者,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了一定的偏执型人格,敏感、多疑,尤其在个人或群体权利方面,维权意识极强,有时甚至反应过于剧烈,失去理性。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