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骤雨》: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百科全书”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经典回放
周立波(1908—1979)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以1946年至1947年间东北土地改革为背景,叙述了土改工作队开进松花江畔的元茂屯,发动和组织广大贫苦农民斗争恶霸地主韩老六,进行土地改革的全过程。小说以恢弘的气势,描写了广阔细腻的农村生活,用大众化的语言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村暴风骤雨般的阶级斗争。该书于1948年由东北书店出版后反响强烈,曾被改编成影视剧、连环画、长篇评书等,下卷“分马”的章节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
中学语文课讲到《分马》时,那种活泼而有生活气息的东北方言,朴实与狡黠并存的农民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只知道这篇课文是周立波《暴风骤雨》里的一个章节,进入大学中文系学习现代文学史之后,我开始思考:当时不到40岁的周立波,是如何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引领下,创作出这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农民土改斗争最成功的作品的?
从亭子间到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说,“同志们很多是从上海亭子间来的;从亭子间到革命根据地,不但是经历了两种地区,而且是经历了两个历史时代。一个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一个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这些同志中就包括周立波。
1928年,小学教员周立波为躲避反动派迫害,前往上海。在上海的10年间,周立波大多在亭子间度过。亭子间是旧上海小职员和穷文人居住的地方,孕育出不少革命家和大作家。周立波在上海继续参加革命活动,先后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工作之余,他还自学英语,阅读中外名著和进行理论翻译。从1934年加入“左联”到1937年离开上海,周立波创作发表了近80篇文学评论、散文、杂文与诗歌,翻译了近百万字的外国文学作品。从这一时期的作品来看,他深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及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
1939年11月,周立波奉调去延安,这是他人生尤其是文学生涯的一次重大转折。在延安,周立波担任鲁迅艺术学院编译处处长兼文学系教员,讲授世界名著选读课程。他还在窑洞里写下了十几万字的外国文学名著讲稿,保存下来的部分以《周立波鲁艺讲稿》为名于1984年出版。徐迟对这份讲稿非常赞赏,称其为“我国近代文艺理论研究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文献,更是一件弥足珍贵的美学瑰宝”。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周立波全程参加了座谈会,由此确立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暴风骤雨》正是他的实践成果。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