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骤雨》: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百科全书”(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和贫苦农民打成一片
“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这段话出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被周立波写在《暴风骤雨》的扉页上。我们从中不仅能看出《暴风骤雨》书名的由来,更可以想见这部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所秉持的信念与信仰。
表现农民在土改斗争中展现出的蓬勃力量,在当时还是文学创作中的新尝试。在“五四”新文学传统中,很多知识分子作家都写过乡土和农民,但他们往往没有真正走近农民、走进农民家庭、走进农村生活。与外在于书写对象的“看”不同,周立波希望真正“融”到农民群众和农村实际工作中。
1946年10月上旬的一天,一辆马车奔驰在哈尔滨东南的乡间公路上,车上坐着6个人,其中一位就是周立波。他受中共珠河(尚志)县委的委派到元宝区任区委书记,参加当地的土地改革运动,这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深入生活、积累素材的机会。
他在元宝镇“手不离笔,兜不离本。在街上走路,看到地主的黑门楼、大宅院,看见穷人住的破草房,他都停下来往上写一会。开积极分子会,开斗争会,他很少在台上,总是在人空里窜来窜去,还是不停地往本上写”,“几乎整天在屋子里,阅读文件,整理各种材料,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但是这样还不足以走进农民内心,难以描摹出农民的灵魂。周立波认为:“写场面比写人物容易对付些,这是因为场面的材料还容易收集,而各阶层的人物的行动、心思情感和生活习惯,往往难捉摸。”为了真正了解农民的心声,打开农民的心扉,在元宝镇元宝村,周立波和当时的贫苦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一天三顿都吃苞米茬子和咸菜”“连皮鞋都不敢穿”,逐渐拉近了和贫苦农民的距离。
在语言方面,周立波放弃了知识分子腔调的欧化语言,以一种简洁、明快、直白的语言进行叙事,有效解决了欧化长句不便人民大众阅读的难题。在人物对话中,他大量运用东北方言和农民语言,让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逼真、生动、有活力。周立波是湖南人,在小说中却熟练运用起东北方言,可以想见他在语言学习上付出的努力。
“写的就是元宝镇的人”
《暴风骤雨》除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生动的生活场景,最鲜活可感的是他创作出的一批典型人物,尤其是贫苦农民的形象。在《暴风骤雨》里,农民形象是积极而具有成长性的,赵玉林、郭全海都是深受压迫的贫苦农民,勤劳勇敢、无私无畏,虽然也存在缺乏斗争经验、遇到挫折容易消沉的缺点,但在工作队的指导下,他们一步步走向觉醒与成熟,这个过程彰显了人性的真实与可信。用今天的视角看,写出了“人物的弧光”。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