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头士:回归》:颠覆灰暗沮丧,但是太长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半个世纪以来,披头士(The Beatles)解散前的最后一张录音室专辑《Let It Be》及同名纪录片是一根鱼刺,如鲠在喉。它们唤起落幕、散席、离别和永不再来的回忆,友谊饱满、青春正好的天才时光完结在此时。彼得·杰克逊从迈克尔·林赛-霍格60个小时素材中剪辑出的三集纪录片《披头士:回归》(The Beatles: Get Back)颠覆了这个沮丧的印象。
剪辑是彼得·杰克逊最喜欢的导演工作。他本来想剪出18小时的巨作,后来几经压缩变成6小时,分三天播出。
霍格的原片中,披头士正在分崩离析。1969年刚开始的时候,披头士(The Beatles)正在为一场电视直播演出焦头烂额。他们只有不到三个礼拜的时间来创作一张新专辑,还得排练到可以上电视直播的程度。同样困扰他们的是演出地点。利比亚古代圆形剧场遗址?或是邀请几百位粉丝和他们一起登船,在为期两周的远洋航行中做最后的彩排。他们幻想地中海上的日出时刻。“上帝的花招”,前几天还沉闷不语的约翰·列侬对这个想法很有兴趣,保罗·麦卡特尼也投这趟冒险之旅一票。乔治·哈里森对这个主意不感冒,他不想和一群陌生人强制捆绑在一艘船上渡海,而且“这样太贵,简直丧失理智”。
其他候选地点包括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泰特美术馆、机场、孤儿院、议会大厦。最后他们彼此妥协,达成共识:放弃电视直播,把这次新专辑的创作、录制和现场拍成一部电影。同时,把录音棚搬到他们苹果公司的地下室。1月30日,一个礼拜四,“披头四”加上美国键盘手/歌手比利·普里斯顿(Billy Preston),就在苹果公司所在大楼的顶层演了一场。没人猜到这是披头士的天鹅之歌。

《披头士:回归》:颠覆灰暗沮丧,但是太长


林赛-霍格的影片充分展现了这段时间的灰暗。约翰·列侬把排练时间说成是“地狱时光”,乔治·哈里森的看法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披头士不满爆发的严冬”。乐迷讨厌这部电影,因为它是一片浓厚的乌云,蕴藏雷暴和眼泪。可为什么乐队成员承认那段时间他们正在远离彼此,影片也捕捉到这种状态,上映后却被他们以及经纪人乔治·马丁所厌憎?林戈·斯塔尔认为那部电影“太狭隘、无欢欣”。处事圆润的保罗·麦卡特尼也认为这部80分钟的电影“只是向世人展示了一支乐队的解散过程”。下手之前,彼得·杰克逊必须先搞清楚这个疑团。他想出这样一个理论:“1970年五月电影上映时,披头士受到冲击,深深地记住了观影时的感受,遗忘了在1969年的排练室,他们在一起时丰富得多的感受。”有人还记得,比如当时的录音工程师格林·约翰斯。在回忆录《Sound Man》里,他留下当时欢乐、活跃的记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