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从海岛山地到文化圣地(5)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值得一提的是,商周之时神权观念的变革对山岳祭祀乃至审美的长远影响。《礼记·丧记》言:“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周人初承殷礼,嗣后周公通过“制礼作乐”将原始文化上升到了治国纲领的高度,成为上下的行动指南,形成了尊天、敬德、保民的天人合一观,并渐成轻神重民、以民为本的观念,从而为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至春秋战国时代,“天地不通”“民神不杂”的局面被彻底打破,神权从神秘走向开放,从贵族走向民间,祭祀权不再被垄断。儒家弟子所记载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称“太(泰)山之高,参天入云”,意义非凡:客观上看,其时泰山已成为非祀可登、可审美抒情的场所,而不是纯粹的神灵所居的天室,打破了商代或类似欧洲中世纪前的山地上下“人神二分”的观念。
与欧洲相比,中国人把山地作为审美对象早了两千年,应是这类“思想解放”的延伸成果,深刻影响和丰富了中国后世独具一格的山岳文化,堪称泰山名山文化建构的原点。
(三)秦汉时期:泰山首山地位奠定
泰山地位的奠定,嬴秦人当为首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起于泰山山脉东缘嬴汶河流域的嬴姓一族,商末周初有记载的至少三就有批嬴秦人以不同的身份进入西部,其中包括清华简上记录的周初三监之乱时被废姓绝祀的一批嬴秦族人:“成王伐商奄,杀飞廉,西迁商奄之民于朱圄,以御奴且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卫。”
嬴秦人在西垂励精图治上百年,被周王室认可并复姓得祀后,表现出了极强的对东部的历史记忆与认同:一是西迁祭祀时最尊白帝,而白帝则是源于东部被嬴秦人奉为始祖的少昊;二是保留东夷人的人殉习俗;三是其主墓道朝向东部;四是西首葬,面朝东部。古代中国陵墓唯独秦代陵墓主墓道一律朝东,为何?“面东,昭告自身之所从来,蕴含着对故土的眷恋”“这种朝向东方的葬俗恰能表达他们‘不忘其本’、返本归根的心理”,嬴秦人坚定的东向意志可见一斑。虽然从西迁至秦始皇东巡时隔800余年,也许嬴秦一族已经忘记所本事物的原意初心,但早期被压抑超百年之久的强烈东部记忆或许早已变成了心灵深处的潜意识,某种程度上说,这也可能是嬴秦人自西向东攻城略地最终实现统一的重要原动力。
从始皇得天下后的行动或许可以回答,一是以其族姓在嬴汶河流域设置“嬴县”,二是统一第三年便东巡泰山并行封禅大典。封禅是泰山几乎独有的仪式,是先秦人士鼓吹的上古帝王之礼,是宣扬“告成功于天”的天人合一的政治礼仪。始皇五次出巡四次至东部地区,并审慎而隆重地封禅了泰山,成为第一个有确切记载并留有碑刻遗物的帝王,开启了后世帝王一统天下后争相至泰山封天禅地的先河。从泰山拔地通天且岱顶具备最适宜的天人对话平台以及文献记载看,泰山祭祀封禅等传统当由来已久。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者、推广者,掌握了强大的话语权。其中泰山封禅的入门资格与祥瑞条件等的限定,当是稷下学宫的精心“创设”,这一切尽在托为管仲所作的《管子》佚书《封禅》篇中,成为以后儒家讨论封禅与泰山的理论基础。其历史背景是当时的社会需求与历史的必然趋势: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