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学的“意象”交流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自刘勰正式将“意象”赋予美学价值之后,其渐渐成为中国文论批评的核心范畴;而在西方文论史上,自柏拉图的摹仿论与朗吉努斯的崇高意象说提出之后,意象一直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西方诗学之中。
共性与差异
从诗学理论的完善性来看,意象理论在中西方虽起源不同,但其理论的发展模式都是连续的不断深化的。中西方学者在对意象阐释的过程中都注意到了意象是主观内在与客观外在的自然融合,他们对意象源义的理解是相通的。
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意象理论在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肉眼可见的差异性。例如,中国的意象诗学讲究从虚处着眼,讲究“意”与“象”之外的无限神韵,而西方意象则更加重视对形的表达。这里的“形”既包括物质之“形”,也涵盖精神之“形”。西方人在追求“美”时,总是将“美”这一概念诉诸一个客体:客体可以是有形的圆,可以是黄金分割,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上帝。中国的意象学说在西方意象派看来是“美”之客体的表现。另外,西方人重意象之“形”也表现出他们对清晰、精准的追求,有关意象的定义相比于中国传统的意象论而言,显得较为明晰和理性。
审美契合
中国诗歌传入美国文坛大致在20世纪初期,尽管在此之前偶有汉诗英译的现象,但由于翻译手法与文学环境的影响,翻译题材的选择面很窄。《诗经》在那时是最常见的素材,但被翻译家们反复再译,难免失了趣味。无论是诗人的选题倾向还是文学批判的环境都不利于对汉诗的系统介绍。

中西诗学的“意象”交流


西方意象派与中国诗学的正式交流源于1915年埃兹拉·庞德《华夏集》的出版,中国古典诗歌在出版之后的几年间迅速席卷美国诗坛,具有中国元素的新诗创作掀起热潮。美国意象派诗歌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养分,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诗歌潮流,而融合了中国元素的美国新诗又被中国学者引入国内,对一大批中国诗人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0世纪初期的中国学者渴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制度与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将西方文化吹进了中国,试图向近代国人展示西方的启蒙思潮。至此,中国传统文化完成了在西方的旅行,融合了中国元素的西方文学思潮被介绍回中国,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百废待兴之际引起大批学者的研究与模仿。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