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移情说和异质同构理论:究竟如何理解美学中的意境?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曾经提出了人生三境界的理论,也就是:
第一境界——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想必大家对这三重境界都耳熟能详了,那么究竟什么是境界呢?我们如何看待境界这个问题?
王国维在这里提出的三个人生境界的理论,既可以看作是有关人生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事的准则,也可以看作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于作品整体格调和风格意境的把握。
实际上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中国大量的文论和画论中,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对这个问题有着充分的论述。回顾有关意境这个美学概念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艺术作品,更加充分的认识艺术与人生之间的联系。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少文艺理论家在他们的文艺创作与批评当中就提出来了“意境”这一美学概念,只不过当时这一概念用的词汇是境界和意象。
到了唐朝时期,由于律诗的发展和文艺的繁荣,艺术家们对于文艺理论有着更为深入的探讨和总结。在这一时期,释皎然和王昌龄提出来了“缘境”理论和“取境”理论。此后,司空图和刘禹锡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思与境偕”等创作见解。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