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学的“意象”交流(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中国古典诗歌包含的精巧意象与动态美感震撼了西方文学界,极大地促进了西方意象主义的发展与变革,也促进了中国诗歌翻译学的兴起与发展;而西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推崇,也促使西方正视中国文学、重新审视中国,这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西方对中国的看法,从而有利于塑造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促进并丰富了意象主义的发展,西方意象主义诗人的宣传也为中国文学在西方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中国古典诗学以它特有的意象和深意,构建了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美学网络。在文化传播意义上,中国古典诗歌影响了欧美的意象派诗歌,意象派诗歌又回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诗歌。中西诗学在交流中相互影响,互为照应。英美意象派能在汲取东方意象后进行转化,无外乎将东方意象理论融合进本土文化之中,同时力求在文学层面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从而实现诗歌的现代化,这是意象主义在东西方文学中的回返影响给我们的启示。
误解与模仿
纵观意象派诗歌活跃的1909年至1917年间,意象派的发展处处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移入,庞德译《华夏集》为欧美诗人带来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为西方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思路与素材。中国古典诗歌在《华夏集》中获得了重生,即便这种重生掺杂着“曲解”与“变形”,但切实改变了英美现代派诗歌,例如读者对庞德中国诗的关注远超于对庞德原创诗歌的关注。无论是休姆领导时期的意象派,还是庞德阶段的意象主义运动,都体现着“直觉主义”的元素。这种将诗人所思所想,通过隐喻表达出来的思想与中国古典诗歌极其相似。意象作为一种诗歌语言,融合了作者的感情与具体的物象,通过这种结合传达给读者特殊的审美感受。
西方向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哲学思想学习与借鉴的过程是通过译本进行的,外国文学的翻译过程原本就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与再创造性。在20世纪初期,由于技术限制等原因,中西方的交流沟通并不便利,这也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传入西方带来困难。同时,由于西方对中国的偏见与误解,以及某些作家为了迎合西方读者对中国的期待视野,会对中国文化的原本面貌进行有意或无意的误读。虽文学界竭力在修正这种误解,但现实主义运动关注中国文学的初衷也是为了寻求西方文学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因此西方文学误读中国文化在所难免。西方诗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大致分为三个方面:有意误读、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而产生误读、基于读者接受能力的必要误读。因为这些误读,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偏见与仇视一直在延续,影响至今。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