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金论童话:“第二创造者”和他笔下的奇境(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在童话故事中作者证明自己是一位成功的“第二创造者”(sub-creator)。他创造了一个“第二世界”(Secondary World)供你的心灵进入。在这个世界里,他所叙述的都是“真实的”,符合世界本身的法则。因此当你置身于其间,你相信一切尽如是。一旦你有所怀疑,咒语就被打破了,魔法,或者不妨说艺术,便沦为失败品。于是你又退回到那“第一世界”(Primary World)中去,从外面打量着那个小巧却不成功的“第二世界”。
就像宇宙万物是上帝的创造一样,童话的奇境则是人类自己的创造。童话故事呈现了一个人们可以进入并信其为真的“第二世界”(托尔金有时也称之为“异域他乡”):真实感取决于读者不自觉的相信,而不是如柯勒律治所说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悬置怀疑之心”,只有真正参与、沉浸到童话故事之中,才能把它当作内在统一的世界来体验。面对有关童话是自我欺骗的一类指责,托尔金则表示,比起“这是真的吗?”,更重要的问题其实是角色的善恶问题:他特别强调,童话故事的首要关切不是“第一世界”中何事可能发生,而是何物可欲;换言之,童话故事关乎人类存在的诸多原始欲望,比如探索时空的深度,比如与世上的其他生命相交流,“如果童话故事能够激起人的欲望,并在难忍的刺激中满足它,则童话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既然童话所满足的正是人类自身深蕴的欲望,那么幻想文学就为每一个时代所需要,所谓“神话是儿童期的人类文明的产品”的人类学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由此一来,托尔金便驳斥了那种认为“只有小孩子才看童话”的习见:我们不能认为童话的存在只是利用了儿童特有的轻信心理,仿佛只有他们身上才保留着信任感和奇迹感,那无异于是说这些珍贵的精神品质在成人的现实世界中荡然无存。事实上,童话被视作儿童的专属品,只是西方社会家庭史的一个偶然结果。对“第一世界”的理智认识并无害于艺术想象的冲动,于是托尔金指出“童心”(the heart of child)对成人来说也是必要的,要开启在奇境中的旅程就须心怀谦逊和纯真。因此成年人面对童话,不应把它视为幼稚的文字,而应当成是文学的一个自然分支来阅读。
童话在今天的价值
为了捍卫童话(或者说一切幻想文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托尔金需要澄清这一体裁的各种功能。他认为童话具有幻想、复苏、逃避、慰藉四种价值,关于这些价值的描述进一步阐明了托尔金对童话的理解,特别是如何在今天创作出一部成功的童话。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