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电影《看不见的战线》为何在当年观众记忆中,留下恐怖印象?(6)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影片中的“老狐狸”是一个其貌不扬的老工人,寄居在医生的家里,这个医生与妻子都是特务,两个人都听从于“老狐狸”的任务指派。但在现实中,这人家的妻子对寄居在家里的这个老工人,非常厌恶,天天在丈夫面前唠叨,想把这个老工人给赶走。

朝鲜电影《看不见的战线》为何在当年观众记忆中,留下恐怖印象?


这就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悖论,生活中的低人一等的家里的寄居者,却是隐秘链条上的上司。只有在“看不见的战线”上,人与人之间才能形成这种错位的关系。
《看不见的战线》这样的设置,既给予了电影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同时也透视着社会地位的高低,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终极命运。这就是过去的反特片、今天的谍战片令人感兴趣的原因,就是因为这种特殊的战场对于人的地位、关系、情怀的重新定位,从而产生一种先天赋予的矛盾性。
在严锋著的《感官的盛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中就反映了观众对反特片、谍战片这种根深蒂固的趋好心理:
——在少得可怜的外国电影中,我毫无疑问最喜欢朝鲜惊险故事片,像《看不见的战线》、《原形毕露》、《难忘的人》,对当时观众的刺激程度,绝对超过今天的好莱坞大片。我喜欢那些离奇的想像、曲折的故事、干钧一发的场面,在我们那个时代的国产电影中是做梦也别想看到的,里面的敌人也绝不像我们的电影中那样全是白痴弱智胆小鬼。——
今天的谍战片多如牛毛,观众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而在文革期间,《看不见的战线》以它的带着恐怖气质及出人意料的身份设定而冲击中国观众视线的特质,已经高度切入到中国的现实生活中,甚至切入到日常的俗语之中。
我们在郭之瑗著的《滇味美食大观:家常便饭》(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中,可以看到,《看不见的战线》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语言表达中:
——“文革”时期昆明有谚曰:“《看不见的战线》,打不完的毛线,吃不完的米线”。第一句指当时风靡银幕的一部朝鲜影片,今早已成为昨日黄花。“打毛线”在今天已为机器替代,几乎成为一项手指运动项目,而唯有这“吃不完的米线”作为滇味特色小吃,不断在发扬光大。——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