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梦醒扬州一酒瓢(2)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十岁时,父亲郑立庵给儿子取名燮。于是,郑燮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名开始正式为人所知。不过,真正让他流传千古的,还是板桥的号。
“板桥”二字来自于刘禹锡的《杨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来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这首诗似乎与板桥后来的人生颇为相衬。恰好,郑燮的老家兴化城外也有一座木桥,城内的河水绕过城墙向南流去。站在古朴的木桥上,望着不远处的几间茅屋、几杆翠竹。于是,这个号板桥的怪才,从这里踏上了艺术的行程。
郑板桥 《墨竹》
3
一个晴朗的午后,窗外的翠竹在微风的轻抚下,将身影左倾右斜地投射在窗户纸上。就是这么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自然现象,却深深地吸引了板桥。他拿起笔来不由自主地开始临摹,直到日落西山,竹影消失。从此,他就和“不可一日无此君”的王徽之一样,深深地迷恋上了竹子。
从王徽之“不可一日无竹”到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再到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当然,这当中最有影响的,还属东坡的表哥文与可。东坡对这位表哥十分敬重。不仅在于他的人品学识,还在于他高超的画技。文与可最擅画竹,“成竹在胸”的典故便来源于他。动笔之前,心中有物,这也是后世学习者的一大法则。
不过,郑板桥却说:“成竹在胸,不若胸中无竹。”无招胜有招,这当然算是思想领域的一大突破。不过,此成就建立在技艺已臻化境的基础上,并非人人可以做到。郑板桥说这话时,已经四十来岁,想来那时的功力已相当高深。
除了画竹,还爱画兰;除了绘画,还通过各种方法练习书法。一开始也是博采众长,先从柳公权等人开始,接着又学习董其昌书法,后来又回到陈子昂。待把隶、楷、行、草各种字体完全掌握后,便根据不同的绘画进行搭配。所谓“搭配”,就是在画竹和画兰中,将竹子的挺拔和兰花的柔和融汇到字体中。时日一久,竟创造了板桥独有的“六分半书”,于书法上又成一绝。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