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芳:《聊斋》阴影下的蒲松龄(4)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聊斋》有许多篇章对科场考官进行冷嘲热讽,嬉笑怒骂,它们或是揭露考官的平庸,或是揭露考官的贪鄙。
由于蒲松龄十九岁进学,文名日起,却屡次乡试不中,饱受科举折磨,因此自然在文章中流露其悲哀,愤懑之情。如《叶生》中的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其实是他自己的境况。
与大众对《聊斋》作品形象理解不同的是,书中有部分几乎不含超现实元素的作品。蒲松龄通过许多篇目揭示官场腐朽的原因与封建官僚的本质。
大半生做私塾教师的蒲松龄自然也很关注家庭伦理和社会风气,写出一些讽刺丑恶现象、颂扬美好德行的故事,其立意更多在于劝诫。
《聊斋俚曲》
但是在聊斋之后,蒲松龄还干了一件事情,创作《聊斋俚曲》,这样大费周章的原因又是为何?
待到蒲松龄晚年,《聊斋志异》的创作基本完成,其关注对象开始由知识阶层转向一般乡野民众。由于作为文言小说的《聊斋》显然难以为后者所接受,蒲松龄开始通过更为通俗的文学形式以推动作品的传播。如其通俗俚曲十四种,大部分皆改编于《聊斋志异》中的故事。

顾芳:《聊斋》阴影下的蒲松龄


需要指出的是,蒲松龄创作《聊斋俚曲》以供底层民众传唱,并不仅仅是为传播自己的小说作品,而是希望起到风俗教化的作用。
在《俚曲》,最多见的题材并非谈狐说鬼,也隐去了科场失意,反而集中于政治黑暗与家庭伦理。
从中或许可以窥见,《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所真正期望流传的题材,也知道他期望能达到的教化效果。而后世狐鬼题材对其他内容的彻底掩盖、甚至奇异故事本身对作品丰富艺术手法与深刻身世之感的掩盖,或许也体现了作品接受与作者本意的错位。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