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伯利亚森林中》:人生,是否需要一次沉底的“洗礼”?(3)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感觉累,会对生活本身产生质疑,也质疑人生的一些初始选择,是对自己精神的一种质问。很多人说生活总有诸多无奈,主动或者被动地裹进了人类社会各种游戏规则中,没有时间去思考活着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责任和义务,悄悄占据道德的制高点,人性的弱点:没有答案,似乎就是最好的答案。
当看到电影中冰冻的贝加尔湖时,有种瞬间被治愈的感觉。千万年的蓝色寂寞,卡车轮胎下近千米的深潭,湛蓝冰面下迷人的渊。纯净,使人性的狭隘羞愧,深邃,使人的尊严渺小,永恒,使时间陌生,一切终于在这里变成一条无限延长的直线,简单,透明。
如果没有冰,人体将悄无声息地直坠水底。泰松说溺亡者组成了一场缓慢飘落的雪,而贝加尔水蚤会在二十四小时内清理完尸首,只在湖底留下象牙般的白骨。
纵然在此死去,也不失为一种洁净的归宿。电影是这样理解的,我亦如此。
护林主管谢尔盖对泰松隐居目的也是这样理解的。在送他到木屋后,他指着自己的太阳穴说:“这是个自杀的绝佳地点。”
对隐者心理的解读,人们有公式般的误解。泰松是隐居,但不是传统意义中的隐士。他没有透露任何虔诚的宗教信仰,他只研究大地和自然造物主,或者是世界历史事件中畸形的政治悖论。他按自己的意愿来这里小住,小木屋更适合共产主义。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人生,是否需要一次沉底的“洗礼”?


泰松在文字中,选择了做世界的旁观者,包括死亡,或者新生,或者一切静止的、运动的事物。他说:“我欣赏沉默的人,这能让我想象他们在思考什么。”
而电影只让隐士成为了沉默者,银幕表达的局限性,不是夸大,就是虚构,或者和逻辑绕路。
他的梦想之地,并没用文字描述成情人眼中的伊甸园,他习惯于用地缘政治上的嗅觉去感知。他眼中的风景,是带着历史锈斑的,或者人类的哲学色彩,比如:
森林,在早晨就像一支被掩埋的军队,只有刺刀林立在外面;湖泊,冰上的纹理让人感觉那是思想的纹路。
如果大自然会思考,风景便是它思想的表达。应该建立一门针对生态系统的心理生理学,赋予其中每个系统一种感觉。如此一来,我们将有森林的忧郁,山洪的欢乐,沼泽的犹豫,山巅的严肃,激浪那贵族般的轻佻……新的秩序:风景的人类本体说。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