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聊天室|那些年我们深爱的报刊亭(2)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许多曾经人人捧读的杂志报刊,如《意林》《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等,已经失去了过去的受众群体,甚至面临停刊,报刊亭也不再是人们挑选读物的主要方式。但这是否意味着报刊亭就不再重要,不可能重现生机?从世界范围看,报刊亭在各国都面临危机,但转型也并非不可取,关键还要看决策者是否有决心让报刊亭在城市中发挥作用。以巴黎为例,该市报刊亭数量在2005年一度下滑至260家,市政府立刻调整管理经营模式,投入大量资金对报刊亭进行升级改造。2011年,巴黎市政府进一步放宽报刊亭的经营范围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除报纸杂志外,报刊亭还可销售各类市政出版物,例如城市导游手册、交通地图、明信片,旅游纪念品等。到了2016年,巴黎报刊亭数目已增至近350家,其墨绿色的外观和古色古香的设计与奥斯曼风格的街道相得益彰,如同伦敦的红色电话亭、纽约的黄色计程车一样,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标识。
在中国,报刊亭是否可能具有同样的生命力?我们又该如何赋予这些城市文化地标一个新的未来?

01 杂志window shopping一去不复返,闲逛发现的乐趣也消失了


潘文捷:有段时间大家都想要长大后开书店开咖啡馆,其实开个报刊亭就很好,坐在里面看书看报还能数钱,完美。《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是当年极受欢迎的报纸,版面非常多,但学生一般不会自己买。中学时有些同学在传阅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看韩寒的似乎有点看不上看郭敬明的,他们觉得自己有点特别。更多的同学没有很多课本以外的阅读需求。我买过一年的《萌芽》以及上海版的《少年文艺》,但不论是上海绝恋还是前述两本杂志,描写的生活都离我有点远。江苏版《少年文艺》买了起码有三年时间,印象里刚开始不到4块钱,超级无敌好看。这个杂志当时选文章极其厉害,举个例子来说,有次把杂志带到学校,同桌(一个后来在中科大就读的纯理工生)也说很好看,他读的是我之前完全没印象的文章,是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
上大学后对北京的一大印象就是报刊亭好大呀,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敞开式的报刊亭,书报杂志陈列的规模是我们县城(虽说也位列全国百强县)的n倍,还有卖面包矿泉水、煎饼果子烤冷面,甚至还可以兑换零钱,有段时间流行一句话叫“这盛世如你所愿”,我那时候觉得北京的报刊亭真的如我以及超出我所愿,就这文化氛围把我狠狠地镇住了。老师要求每天读一篇《纽约时报》社论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还傻傻地认为既然在北京,那么报刊亭一定会有卖这份报纸呢!学校里一度流传着五道口的报刊亭养活一家八口的传说,如果是真的也太令人羡慕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